《毛泽东选集(一卷)》:不读毛选,何知主席伟大(二)
③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毛选(第一卷)《反对本本主义》
这话太给力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当我们没有深入调查,却又觉得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那这是什么时候,很明显,是在犯错误的时候。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调查,调查,再调查,再调查,直到把问题认识清楚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话听得好像不对劲,可事实上它就是那么一回事。
以前读克里希那穆提《成为自己》时,忽然明白一个事儿,认识问题即解决问题,这颠覆了我写材料的套路用法“发现问题重要,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不解决一切等于零。”比如,我们走路,发现这一个坑,那一个坑,这一洼水,那一洼水,等把哪里有坑、哪里有水都摸清了,那怎么走、往哪下脚还不清楚吗?
看到主席“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立时就兴奋了,原来智慧的人悟的说的都是一个理儿。一刹那,我还想到了《神雕侠侣》里面的天竺僧,他找到解情花毒的小草——断肠草。小说里说,往往一种剧毒的野兽或草药,它的解药就在野兽或草药的周围,所谓万物相生相克。想来,世间的问题也是这个道道,答案总是环绕在问题周围,把问题找得准准的、了解得透透的,解决的办法自然浮出来了。
主席后面还赘了一段话,指出了蠢人的普遍做法。每读至此,脸发烫,脊背冒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架着投影仪这件“法宝”,一群人集智聚力、呕心沥血地想着妙招实策,几个通宵下来,真个是“计”上心头、落在纸头,大家都说“这材料写得好”,但从来没人说管不管用,也许人家压根就没想着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以前有的,现在必然还会有,以前错的,现在必然还会错,看来还得把“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常常挂在嘴边。
读书笔记
④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是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毛选(第一卷)《反对本本主义》
看到了吧!主席一双火眼金睛,什么样的妖魔鬼怪都得现出原形。有一类妖怪,乍一眼看去,非单是人,而且是至忠至义至直至刚之人,有的甚至已达“圣贤”,这类妖怪至少也得千年修为,实在是不好识破。他们的法术正大光明——坚决忠诚,坚决贯彻,坚决执行,坚决攻坚,坚决完成任务。比如,上级说:“孩子哭了,千万别饿着,一定要及时喂奶”。他们表态坚决,贯彻执行更加坚决,指派专人负责、专人落实、专人督导,只要一听孩子哭,第一时间奶瓶就塞到嘴里,让你一定听不到孩子的第二声哭泣。按理说,这高效的执行力应当给予大力表彰吧!起码任谁也挑不出个理,说不出个不是。可看看孩子,为啥总是闹病呢?等深入一了解,你会发现,这高质效的落实,简直能把人气死。他们高喊“孩子一哭,第一时间喂奶”,却从不去管孩子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需要奶,摔疼哭了喂奶,吓着哭了喂奶,闹觉哭了喂奶,就连吃撑哭了也必须喂奶……
怪不得主席说“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真也是形式主义的至高境界。高就高在,他可以义正言辞、理直气壮地干出反对上级指示的事情,本来一项惠及百姓的政策,他能执行得让群众怨声载道。
小时候在村里,总听到长辈骂人“春秋四季,死求(秋)一季”(具体是哪几个字闹不清),说的是人呆板,不懂得变通,四个季节当一个季节过。现在看来,这还是一门领导艺术、当官学问,永远当个“泥菩萨”,遇事就签批“严格按政策办”“严格按上级指示办”,既表忠诚,又不担责,甚至可以专门作对、干错事、办砸事。这样的人才,如果能派到对手的阵营里,那真是一举两得、一劳永逸。
“为了谁”,这是共产党人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想明白“为了谁”的时候,立场自然清晰,一切该怎么办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上级指示根本意图是什么,在我们这里怎么办能实现这个意图,那就怎么办,这才是真正的落实。真正的落实,是不怕挨批评,不怕担责任,不怕丢官帽,只怕群众戳脊梁骨的。
⑤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学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毛选(第一卷)《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经过群众路线教育的洗礼,关于群众的论述,脑袋里塞得满当当的,耳根子听得也磨茧了。可就是这样,在看到主席这段话时,心灵仍然受到震撼。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失去了群众,我们党将迅速消亡,这是不容置疑的。
话谁都会说,文章也都会写,可谁真正把群众当回事了,群众心里是明明白白的。其实主席说的道理很浅显,想要把革命推到全国,首要是把群众身边的事情办好,让大家明白这个党是为谁办事的、为谁服务的,要不然凭什么响应你的号召,凭什么相信你的革命,谁知道你革命为了啥!
现在我们党提出民族复兴,一个同样的境遇摆在面前,那就是需要把民族复兴的号召,变成扶贫攻坚的大会战,变成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帮困解难。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信服民族复兴富强的是国家、幸福的是人民,有了如此的信任信赖,当复兴遇到挫折和困境需要群众牺牲奉献时,大家才会心甘情愿吃苦,义无反顾冲锋。
放在军队里也是一样,强军兴军的大目标,需要广大官兵众志成城、奋进拼搏去实现。可怎样把号召灌输到官兵心里呢?那就需要把官兵身边的具体事解决好,这比宣传教育更直接更深入更持久。
应该好好向主席学习!当年,群众的困难是妇女要学犁耙、小孩子要念书、桥太小要修理、生疮了要看病,现在七十年过去了,难道不还是这些事吗?说白了就是工作、上学、看病、生活的问题。当年主席说,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现在我们检验衡量一下,哪些地方的会议研究的是群众的这些现实问题,如果是的话,那当地的群众一定是拥护党的号召的,如果不是的话,那党的号召群众也一定当成了耳旁风。
朴素的道理:你办我的事,我听你的话;你不管我的事,那你喊你的话,我办我的事。
⑥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毛选(第一卷)《实践论》
这段话取自《实践论》。毛选第一卷最后两篇,一个是《实践论》,一个是《矛盾论》。这两篇文章,我是专门学习过的,以前也没看得太明白。这次重温,感觉又加深了一些理解。放在毛选里看,心里不免总在琢磨:打仗那么要命的时候,怎么还有工夫研究这玩意,居然还在抗大给大家演讲,一起学习哲学?
哲学被人们看成无用的学问,起码不是当紧能用的。可有人却把它作为“无用之大用”“一切之可用”。主席给我们上了一课,任何时候不要小视哲学,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紧要的时候,越是关键的时候,越要把涉及哲学层面的根本问题弄透彻,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回头再看这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这与“眼见为实”“耳听为实”的常识不符啊!怎么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却不能立刻理解呢?细一想,还真是,看到了月亮不代表理解了月亮,听到了鸟鸣不代表理解了鸟鸣,摸到了桌子不代表理解了桌子,闻到了花香不代表理解了花香。而现实往往是,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大家都以为自己理解了,却表达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的争吵由此而生。“两小儿辩日”“白马非马”“盲人摸象”皆是这类典型。
接着看下一句,“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话太深刻,太漂亮。现在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古人讲“格物致知”,一件事物一件事物的重新认识;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一切;为什么笛卡尔讲“怀疑一切”,我怀疑我存在;为什么释迦牟尼说要细心觉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告诉我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什么庄子说道在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中,告诉世人道无所不在。
主席这话,与大哲先贤的认知如出一辙,他们虽站在不同的山巅观察万物,所见景象实质却一般无二,然后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名言。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简单说,就是看到(只代表一种感觉的方式)了不一定理解,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看到。以此逻辑认知,一方面,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活在事物的假象或表象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看到世界的本质,什么是月亮,什么是花朵,什么是山川,什么是河流,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谦虚,从始至终没弄明白过,浮在感觉的面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来检视人生,换个角度看婚姻,我们可以说“结婚了不一定爱,爱了才是结婚”;看友谊,我们可以说“是朋友了不一定懂,懂了才是朋友”;看父母,“是父母了不一定亲,亲了才是父母”;看事业,“是事业了不一定投入,投入了的才是事业”;看共产党员,“是共产党员不一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才是共产党员”。这样一件一件地审察,就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前段时间,我始终困惑于一个问题“色盲能否理解彩色”“瞎子能否理解光”“聋子能否理解声音”。看到主席这段话,答案是明确的:无接触、无实践即无理解。启示我们: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进去,运用感官尽可能地觉察它,继而上升到理性认知和概念层面,那时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工作、了解生活的本质,还包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本质。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囊括的却是世间万物,它是毛泽东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令毛泽东豁然开朗,毛泽东令马克思主义别开生面,使其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这段时间一边读着《毛选》,一边看着《佛陀传》,不知怎的,总会把他们扯在一起,而且越看越觉得有许多共同点。如果说马克思好比释迦牟尼,那毛泽东就像是达摩和慧能,佛学在中国演变为禅的兴起,有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夜辰读书(公众号yechen3007)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