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主义,流寇式军队为何迅速败亡
明末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能攻下北京,还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得都城后却迅速败亡,这确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观。对那位擅长万里流动作战的“闯王”的教训,后来的政治家、史学家进行过多方面总结。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特别提出,不能搞“李闯式的流寇主义”。李自成军队那种“随掠而食”的流窜补给方式,正是其最后一败便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民间底层造反的骨干往往是流民,下遇荒年上有昏政之时,失去生路到处游荡寻食的人就会揭竿而起。据气象学家考证,明朝末年正遇上地球“小冰河”期,连年灾荒导致饥民遍野。朝廷既无力赈灾也镇压不住蜂起的造反者。1629年至1644年这15年间,在众多反明武装中,李自成、张献忠这两支队伍崛起,掏空了明朝江山。
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北人,当地贫寒难养军队,起兵后就在十余个省流动作战。他们靠攻城破寨取得给养,打开各地朱氏王爷和官府的粮仓后,自己吃剩后还可分给饥民。如李自成部攻下洛阳杀了福王(崇祯皇帝之叔),并开仓分粮,一时有几十万饥民投奔李自成。饱受明朝盘剥压榨的老百姓,起初最喜欢听闯军编的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但口号不能当饭吃,李自成手下有庞大军队,“不纳粮”吃什么呢?他们长期采取的办法就是“追赃助饷”,攻下一地抓住官员或富户就刑逼他们交出钱粮。每个地区的官府和大户财产毕竟有限,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吃完后就只能再去夺占新地,多年转战过程中在某地短暂停留便走,当时被官府称为“流贼”。
1641年之后,李自成的部队迅速扩大,持久占领了襄阳、西安等城市,编组整顿了军队,却仍未设官理民,而是靠到别处掠钱粮供给所占城市。1644年李自成建都西安,国号“大顺”,年初便出师华北,目的还是获取金银运回陕西。此时明廷已经腐烂虚空,大顺军未经多少战斗就意外地攻入北京,马上全城抓捕官员、富户拷掠钱财。
历史证明,反黑暗政府的小股武装在起家之初可以取财于官府和豪富,建立正规军队就必须以建立政权来支撑,而建立赋税制度是政权运转的先决条件,组织生产又是获得稳定钱粮来源的保证。考查李自成、张献忠的征战活动,找不到一条关于如何组织农业生产或分配土地的命令。他们自身没有文化,又找不到有学识的知识分子辅助,而大顺军中宋献策一类的谋士都属江湖方士,只会小权谋而无治国大智慧,进城后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军队占领北京,这一胜利巅峰也是其走向彻底丧失民心的转折。大顺军劫掠官员富户得罪了上层,吃完富户后也会向城市平民阶层索取,“不纳粮”的希望不仅落空还出现新灾祸。此时社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必然盗匪蜂起,平民的财产乃至身家性命时时不保。李自成等人只知破坏不懂建设,造成“大顺”政权建立不久就在社会多数人反对下迅速崩溃。
逃出北京后,李自成过去未建立稳固政权的弱点马上暴露,几乎退到哪里都没有官员征粮来供应,在清军追击下处处站不住脚。几十万大顺军只好恢复了流寇做法即“随掠而食”,并迅速溃散。李自成本人随身只剩20余骑,在湘鄂交界处遇到民间武装时被杀。他所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那便是流寇不能得天下,没有根据地和地方政权支撑的军队纵然能一时强大,最终也只会走向覆没。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