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什么说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2025-02-18 最新 评论 阅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真理能有什么味道呢?

那是1920年早春的一天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破旧的柴屋里,一个面庞清瘦的青年正在全神贯注地翻译一本外文书。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叮嘱儿子趁热吃,还提醒说:“吃粽子要加红糖。”怕打搅儿子,母亲就离开了小屋。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关心地问:“吃了吗?”儿子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母亲进门一看,儿子的嘴上全是黑色的墨汁,桌上的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个青年,就是时年29岁的陈望道。他埋头翻译的正是《共产党宣言》。

这个故事,你可能已经听过。今天,咱们要往更深一层说说,年轻的陈望道为什么从《共产党宣言》中尝到了甜味?

油画《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作者:张峻明,年代:2018年

最权威的答案来自陈望道先生本人。五四前后,中国很多知识分子习惯以新旧为标准分辨好坏,旧的就是坏的,新的就是好的。但是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一堆看上去新的东西让人不断失望。旧的行不通,新的不争气,当时大家苦闷到极点。正在这时,陈望道突然发现:对待任何事物,不能简单凭借新与旧来加以肯定或否定,应当有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判别准绳就是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有了排布好古今中外各种关系、各种事物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山重水复之际恰逢柳暗花明,能不吃吗吗香、吃吗吗甜吗?

这种因觉醒而“香甜”的感觉当时很多人都有。毛泽东在谈到第一次读《共产党宣言》的感受时,也说读了这些书后,“我才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初步得到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甘甜浸润中华大地。

今天,当你品味十八洞村红心猕猴桃的甜蜜滋味,当你为“基建狂魔”称号油然而生甜蜜心情,当你因庆祝神舟飞天、蛟龙潜海而露出甜蜜笑容……你可否察觉到,这些其实都是真理的味道!

知识链接

在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于是,时年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起草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用德文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新时代青少年学史铸魂百问百答》

书 名:《新时代青少年学史铸魂百问百答》

作 者:邵维正 刘晓宝

定 价:78.00元

书 号:978-7-5115-7961-4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