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精兵简政”的李鼎铭,为延安的乡亲及抗战做出了哪些贡献
来到延安,我的好友、宝塔区文物局的海军亲自驾车,陪同我们前往米脂,拜谒李鼎铭先生的故居和陵园。
说起李鼎铭,人人皆知。尤其是上了年岁的人们,都曾学习甚至背诵过《为人民服务》。
现在提起,当年诵读之声还犹在耳畔:“‘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李鼎铭由此闻名遐迩。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李鼎铭刚提出这个意见时,没有人认为他说得对,甚至有人怀疑他提这个意见的动机:一个党外人士,你想干什么?关键时刻,还是毛泽东慧眼识英才,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从此,李鼎铭成为毛泽东的好朋友。而李鼎铭先前在家乡倡教育、开医馆、办实业等为民解忧、造福桑梓的事迹也传颂开来。
多么可爱的一个历史人物,能到他的故里走一走、看一看,可谓旅行中的一大看点。
长途奔波到米脂县城20公里外的桃镇村。按导航指示,当车子开进人烟稀少的山谷里,信号就没了。沟壑纵横,四野无人。辗转行驶,忽见一侧的山坡上有窑洞,见有村民出来,赶紧招呼询问。老乡连说带比划:顺道前行,左拐上山就是。
果然,老乡说的没错。拐到半山腰,一处幽静的院落就映入我们的眼帘,汉白玉石碑上“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的金字非常醒目,院门上方还有彭真的题词:“李鼎铭故居”。可院门却紧闭着,两扇门之间还上了锁。千里迢迢赶来,顶着骄阳爬坡,到门口却吃了闭门羹,你说郁闷不?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 纪从周 摄
回返的路上,海军说再想想办法,遂将我们带到桃镇村的“鼎铭小学”牌坊前,让我们等候,他就到村里打探去了。
“鼎铭小学”?郁闷中拨动了我的一根神经,因一位老首长跟我说过,他小时候在这里上过学。孰料,不经意间我就来到了这所小学的跟前。想着就来了兴头儿,不由钻过牌坊,但见高高直上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左面的墙壁上不时闪过一段段文字,停步细看,都是颂扬李鼎铭先生的诗词:“喜迓红军赤帜擎,精兵简政赞开明,休言绅士无英杰,革命追随北斗行”;“桃镇校园桃李开,当年最敬苦心栽,富民兴教成遗志,誓慰先贤育众才”……
气喘吁吁地到了台阶尽头,才见校门。推门而进,环顾左右,想打个招呼,却不见人,遂自顾而行,蹑手蹑脚地迈进。
鸦雀无声中,我轻轻地徘徊。除了校舍,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与李鼎铭先生有关的物品。最醒目的就是先生的半身雕像了。先生头顶帽子,抿着嘴唇,透过眼镜,目视校舍,似乎在期待着什么。高高的雕像基石上刻写着毛泽东的手迹:“李鼎铭先生”。

李鼎铭 雕塑 纪从周 摄
我注意到两边的宣传栏,有《毛泽东致李鼎铭先生信》等。
正当我浏览拍照之际,突然铃声大作,随之扩音器也出声了,喊叫午休的学生们上课。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赶紧悄然退出。
刚好,海军也一脸兴奋地回来了。原来他到村中辗转打听、遍问老乡,终于找到李鼎铭的后人——一位古稀老妪,老人又叫来故居的看门人。我们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再次来到李鼎铭故居处。
院门一打开,一排修整明快的窑洞就赫然出现在眼前。中间窑洞的上方高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造福桑梓”的鎏金大字十分引人注目。
“造福桑梓”左右两侧还有一些小字,连起来就是:“中华民国十四年腊月吉日米脂五区公民为李鼎铭先生敬立”。
原来,“造福桑梓”的门匾,是1925年陕北米脂县五区的乡亲们敲锣打鼓送到李鼎铭先生这里的。它印证着李鼎铭先生早年造福桑梓、获得人民群众极高称颂的故事。

“造福桑梓”原匾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纪从周 摄
再看匾额的上部和下部,小字行文密密麻麻。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刻字已经脱落模糊,再加上仰视的高度距离,看起来颇为费劲。
李鼎铭先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曾创办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和桃园镇国民高小,并在绥德、榆林等地执教,为振兴陕北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风尚改革,建树颇多。中年以后,目睹陕北医药卫生落后、人民无处求医的状况,他又精研中医,通过钻研中医经典、广泛临床实践,终成陕北一代名医。
先生热心社会公益,倡教育,兴医药,关心百姓,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故在地方上有着崇高的威望。这正是陕北米脂县五区人民群众为李鼎铭先生敬献“造福桑梓”匾额的来由。李鼎铭于1947年去世。
故居还展示了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后,跟随毛泽东、朱德、王震一起检阅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南下支队的影照;李鼎铭随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吴玉章、聂荣臻等人在延安大会主席台上的影照;李鼎铭接受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赠送“民主典范”匾额的影照;还有李鼎铭先生不同历史时期及其家庭成员的影照等。
窑洞外骄阳似火,窑洞里舒服至极。冬暖夏凉的窑洞啊,真是陕北人民的好住处。几孔窑洞分别再现了李鼎铭先生当年的寝室居所、灶台水缸、生活用具等。
步出窑洞,我们又拜谒李鼎铭先生的陵园。在松柏掩映下,青砖围墙里的陵园彰显宏伟肃穆。大门拱形的门楣上刻写着“李鼎铭副主席陵园”,一颗立体形的五角星顶在其上,两边则是椎体的矛锋造型,如似守卫着李鼎铭先生的陵园。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高高的纪念碑。碑上镶嵌着李鼎铭先生的照片,下边分别镌刻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题写的挽词。墓碑的背面是李鼎铭先生的生平简历。紧邻墓碑的就是先生的陵墓了。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我拍的那张“造福桑梓”的照片,立马打开,在电脑上放大辨认。尽管许多字体脱落模糊,但仍能看清部分赞颂李鼎铭的文字——
先生以布衣之士,牺牲个人权利,为桑梓造福……改建已废之桃花镇……兴学校,造人才……排解纷争,口碑载道,无庸赘述……噫,如我先生者,可真谓识时务之豪杰,造时势之英雄……岂仅造福桑梓而已哉!公民等衷心悦服,用特悬匾记功,以昭来许,非敢言报,略表崇拜之意耳。致词赞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地不在大,得人则灵。异口同声,称颂鼎铭……
“造福桑梓”,这块年代久远、字迹斑驳的门匾,是纪念先贤的历史见证,启迪后人的宝贵珍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