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战争类型,浅谈战争类型演变原因与我们的战争观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文/胡贤恩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是扩大的生死博斗。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语),所以,战争—政治—经济,三者是有关联的。战争首先是因部落的,阶级的,民族的,种族的这样群体的经济冲突产生的,但战争是由人类发动的,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变化过程和原因,我们要正确对待它,才能最后消灭战争。

说起战争,就不得不追索到人类的早期。 古代的人(个人或家庭,以下同)通常以血缘关系,后是地域关系在一起生活,经过若干代繁衍,相应产生许多氏族、部落。这些氏族、部落又在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中,难免不产生同其他氏族、部落之间包括边界冲突在内的经济冲突。冲突缓和,可能形成部落联盟这样大范围的统一,如中国传说中的炎黄部落的联盟,也可能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部落山头,彼此封闭割据一方。而冲突升级的结果,必然发生部落兼并战争,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这样的统一,这就是战争的早期起因和结局。野蛮时代发生的部落战争,政治服务对象是部落全体,是人类战争中最古老的战争。因人类认知视野受到那个时代发展限制(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用今天标准为那时发动战争,曾经有过错的人们作一丝不让的原谅和百般的指责。

战争的第二种类型是革命战争。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为了催毁旧的腐朽生产关系或当时极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自人类剩余产品出现到部落联盟集体生产生活方式解体开始,古代的人和现在的人一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不同的经济阶层。这些经济阶层,大多又因发展的不公平,让形成的财富不断向少数富人靠陇和聚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的制约,当时社会没有有效干预或控制,加上一些部落首领等人日益贪污腐败,诸多经济阶层经量变到质变,最后发展形成为数不多的但佣有宠大人群数量的阶级。而这些为数不多的阶级,它们两端被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表现最明显的是出现这样的事实,即在一个社会里存在一个阶级依靠暴力从少量占有到大部分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曾经的安全保卫人员和权力组织脱化或分解后的武力兼并,成为整个控制区域内,服务富裕剥削阶级庞大暴力和组织即军队和国家。像中国夏王朝,启与伯夷势力兼并。这样,部落战争性质随战争服务目的发生变化,阶级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当阶级矛盾,随双方经济利益冲突的不断升级而尖锐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剥削阶级的剥削思想在长期形成过程中日益牢固,不会随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的永不复回的改变,也很难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这种阶级矛盾,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革命战争在所难免。革命战争是与部落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曾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每当生产力的发展走向桎梏的时候,革命战争出现了,它推动人类向前发展。革命战争按催毁旧的生产关系类型或主要服务对象来说,有地主或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有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发动的战争,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有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部落战争包含相当多的劳动者从血缘,地域观念,部落观念等出发,卷入一场相互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发动方并非都有合理性,双方存在认知的局限,其每次战争不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争第三种变化类型是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部落战争与革命战争的结合。从外表看,民族之间的战争是部落战争的历史转化,因为民族是部落发展演变过来的后代;从发动方的参与者来看,又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发动的,并不是全民主动参与,其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是赤裸裸的侵略。比如中日战争,就是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之战,但发动侵略战争的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不是日本人民。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剥削阶级总代表如国王、皇帝、总统等等最高统治者,经常有意挑唆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以便遮盖混淆阶级矛盾;经常以少数穷人自身不努力或不公平的交换来遮盖一些经济剥削的事实和宣传迷信、假科学的东西,披上合理统治的外衣,从而减弱阶级反抗力量,避免后院起火;经常打着为国为民和统一的旗号,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人,如希特勒那样对外发动不义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是革命战争的继续,是国际的革命战争,政治服务目的是摆脱殖民统治和外来圧迫,经济上是防止略夺,因而同样具有正义性。

战争第四种变化类型就是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际正常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而发生的,以“民族维权”为特征的战争,它不再仅局限于把侵略者赶出本国或边界。到目前为止,整个世界,还沿存着人剥削人,人圧迫人的国家。未消灭掉的国际剥削阶级及新吸收的剥削分子和有剥削侵略思想的人仍是全球人民未来消灭或改造的对象。各个剥削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国家,由于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国家动用所有包括科技或吸它国“血”的手段,如美国,已发展成当今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出于统治阶级本性,立场左右摇摆,有的或有时也申请加入到美国操控的北约军事组织中来,跟着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一起对他国进行不合理经济制裁及扶持亲己政权,暗地或公开支持他国民族分裂,地区分离及到他国组建军事基地等等,以捞更多的利益。此外前苏联后期在争霸侵略思想下出兵入侵阿富汗也是一例。他们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给受害国人民直接带来灾难,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极有可能并现在已经产生了许多战争。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不合理经济制裁等等而发生的战争,有的涉及民族一系列维权方面,是民族解放战争的继续和延升,同样具有正义性。

除了上述战争类型演变外,还有剥削阶级内部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情况下,为他们个别集团或某一类别或家族甚至家族个别人的利益从事一场包括改朝换代或统一或独立分裂的战争。比如三国时期发生的战争,靖难之役。这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一段插曲。那种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就是进步的战争,受到人民支持,反之就是人民抛弃的。

战争也使战争武器类型发生变革。正如军事家所指出的那样,以前以刀剑矛等为代表的冷兵器,后来是枪炮等为代表的热兵器,当代又出现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兵器。兵器类型的升级,对人类造成的杀伤力越来越大,给地球破坏带来严重威胁。此外,病毒也作为传播迅速,至人伤亡的微生物,在未来战争中作一种超级“暗器”不排除不用。引起战争武器的变化和升级,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结果,剥削阶级虽不是最先但也是后来的主要推动者。他们在所在国建常备军,生产武器,美其名曰“保卫国家”,可真正到了反剥削反圧迫反不公平发展时,他们会随时用来镇圧他人的反抗,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就是一例。制止军备竞赛和武器升级,削弱武器的杀伤力,首先要从军事力量最强方国家或最强军事集团开始削减,这是他们应尽的道德义务,然后达到平衡再削减,多批次稳妥地削减。而要完全做到催毁所有的军事武器,还是要消灭或改造国际剥削阶级和极端分子,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力量,不断去为人的劳动精神的培养或改造提供力量。

在战争观中,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人民立场,永远地、丝毫不动摇地站在人民这边。人民立场是世界人民自己的固有的本位立场,也是我们被迫发动革命战争和最后消灭战争的立场。除了反剥削反压迫是坚持人民立场的表现外,还包括坚持人人劳动原则和公平的像生育公平在内的发展规则,坚持一切天然资源属全球人民,没有地区或国家所有权,各国只有相对管理权(主权)等。比如,当某一国或某一民族整个区域由于自然灾害无法立足,接纳和妥善安置是其他区域人民的必须义务。人民立场不是排除而是更好地维护每个人、民族、种族的合理利益。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本国区域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各国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就是更好地维护中国这个区域人民合理利益,其做法与其他世界人民利益一致。主张各国人民互相自由往来和自由选择生活地,是人民立场最充分体现之一。

在战争观中,要正确对待统一和分裂独立破坏现象。消灭或改造国际剥削阶级是一个漫长和复杂过程。有奋斗就有牺牲,牺牲的东西,可能除了人,还会出现财物损坏,地区人民武装割据,民族、种族分离,骨肉亲情断开等现象,但这些只是暂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从剥削世界中分离“独立”出来的。地区、民统是统一还是独立,是何时该统一何时该独立,是哪方面该统一哪方面该独立,这些要看它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最主要看它对人民是否有利。任何纵容、帮助剥削阶级国家沿极反动的方向发展,或者同极反动的他们搞军事结盟这样的统一,甚至同他们一起发动侵略战争,制造更大的战争威胁都是我们必须反对的。还有,在国际一切交往中,不搞无原则的一边倒而按事件的是非曲直来决定。

在战争观中,要正确使用暴力和处理暴力斗争与非暴力斗争的关系。 消灭或改造国际剥削阶级,要依赖革命战争或反侵略战争的暴力斗争,也要结合其他斗争方式打好斗争的组合拳。另一方面,革命战争或反侵略战争往往也要“等到”双方矛盾激化到非暴力斗争不可的地步,才能被迫暴力行动。各国人民选择什么方式由他们自己选择。

在战争观中,要处理好战争与生产、教育的关系。 战争最终因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而又依赖经济。故一方面要抓紧生产和战备训练,一边在国防教育开展的同时要进行人人劳动的教育,斩断产生剥削阶级思想的来源,维护生产发展中的公平秩序,从而减少新的吸收分子,即减少敌对参战分子和支持者,为最后消灭战争作准备。

有了战争目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条件认识,再加有正确的战争观念,我们就我国政府对当下的俄乌之战的立场和主张,就不难理解了。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