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感受闻一多的柔情、朱自清的混搭……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九三八”!
我必须在此搭伙十五天半,伙食又糟得可怕。一多要了菜和汤,但女仆少放猪油,这是由于钱不够,如果每人在发薪日交足自己应付的一份钱,是容易安排好的。但闻家常常缺钱,于是我们就处于混乱之中。
——选自《朱自清日记·1942年3月26日》
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盘龙MoreLife12个线上展厅首发,包含老照片、修缮后复原图、文字介绍、影音介绍,从视觉和听觉为市民全方位生动还原在动荡时局中,在家国危难里,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全面立体、有血有肉的清华文科研究所所有师生的“家?国”情怀。线下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则由非遗传承人带大家体验非遗的情调与温度。
朱自清先生与家人
“一颗印”老宅里再现大师风骨
1941年10月,在西南联大教书的闻一多与朱自清,为躲避昆明城区的日军轰炸,一起搬进了尚未完工的司家营61号,日子过得艰苦又清贫,这个位于龙泉镇的小屋,见证了无数油灯用尽,看见过了无数纸张成稿,为后世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闻一多朱自清旧居
在龙泉镇,还有许多和闻朱旧居一样的“一颗印”式建筑,比如晋氏宅院等典型代表,它们不仅代表了昆明地区的建筑特色,还在那一段特殊的时期,见证了无数传奇的历史。
晋氏宅院
线上线下结合打造“移动的博物馆”
本次展览为闻朱旧居复原展、龙泉镇旧时光照片展两个主题展区,共设置12大展厅内容,通过在颇具生活气息的旧建筑内布展,根据史料及亲历者口述,配以老照片与文字说明,还原闻朱旧居、晋氏宅院原貌,让更多人回顾历史、走入“1938龙泉旧时光”。
未能到现场观展的市民可以通过“盘龙MoreLife”喜马拉雅FM官方号随时随地收听龙泉故事,把“移动的博物馆”带回家。
“看,你老祖家以前的房子就是这个样子,那是厨房,灶在那里。”
当天,不少市民带着小朋友前来观展,老人们走进曾经熟悉的“一颗印”闻朱旧居,给小朋友讲那过去的事情,“龙泉记忆”里泛着久远浓厚的龙泉“乡愁”。
零距离接触非遗传承人
在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的组织下,糖画、剪纸、面塑、传拓、南弓非遗等传承人也来到晋氏宅院门外,为市民提供非遗体验服务。6位非遗传承人结合闻朱旧居复原设计展及“龙头记忆——龙泉镇旧时光照片展”的内容,用剪纸技艺剪出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头像剪影,用传拓技艺刻出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建筑线条。
活动现场,还有两位专注于陶艺制作的新时代匠人用粗陶捏制“一颗印”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让市民感受到龙泉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
盘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田凡走进旧居的现场讲解,让市民有机会沿着大师的足迹,踩着旧木地板发出吱吱声,走进一个凝固而又未曾凝固的空间,了解更多关于闻朱旧居、关于龙泉古镇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就在眼前。
来源:掌上春城、盘龙MoreLife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