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浩浩荡荡的交大西迁突然停止,周总理将作何指示?
1948年,二十七岁的陈学俊是当时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57年迁校时,他和同是交通大学教授的夫人袁旦庆已经有了4个孩子,不仅要为系里搬家做准备,还要做好家里的搬家准备。正当他们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时,学校突然通知说搬迁暂时停止了。
陈学俊一家
1956年,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发生战争的危险解除,曾经是国防前线的沿海地区工业建设要重新启动。在上海,交大的原址要新建南洋工学院。
1957年6月,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发表。在学习讨论中,大家对由来已久的“交大迁校是否必要”展开讨论。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上海还要继续发展,还要办新的工业大学,而西安的需要又不见得那么急迫,为什么非要内迁不可。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西安需要一所多科性大学,交大可以进行支援,而不必迁校。
建设中的交大校舍
交大迁校,当时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交大再迁回上海,势必会影响到已经迁到西北的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
由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上的争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1957年6月4日,国务院召开解决交大迁校问题的会议。周总理在讲话中对各方面情况作了精辟分析,指出:总的原则是求得合理安排,支援西北方针不能变。
根据形势的变化,周总理对交大的迁校问题提出3种解决方案:第一是高的方案,大部分专业迁往西安;第二是低的方案,即全部迁回上海。但总理指出,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交大师生也将于心不忍。第三是折中方案,愿留西安的留下来,这样即使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对支援西北也有很大的好处。
吴百诗 教授 时任交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讲师:西安交大的建设已经成型了,基本建设都已经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这么简单地迁回去,那国家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1957年,交大迁校问题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此刻,不仅在上海、西安两地,多个省市也都参与了交大迁校问题的讨论,到处都可以听到肯定的声音。
关于交大西迁的报纸文章
经过反复分析商议,1957年6月25日,在交大党委常委会上,彭康校长提出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统一领导。
周总理阅定这一报告后,亲笔写信给高教部杨秀峰部长,“关于交通大学解决迁校问题及上海、西安有关学校的调整方案,前已口头同意,现在正式函告批准,请即明令公布,以利进行”。
周恩来亲笔信
自此,一校两地的新方案予以贯彻执行。一度停滞的西迁工作又开始快速运转。至1959年,交通大学完成主力西移,绝大部分专业和师生迁到西安。
1957年9月, 陈学俊所在的动力机械系全部迁往了西安。当时全系共有教师52人,其中43人是举家西迁。西迁人当中年龄最小只有16岁,最年长的66岁。每一个迁来西安的交大人,想的是祖国的大家庭,大家都义无反顾,坚决西行。
陈学俊及同事
从黄浦江畔到渭河之都,当年的创业者们不曾辜负党中央振兴中华的期望。
60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已长眠在自己为之奋斗过的黄土地,仍有一些满头白发的老教师还在发挥着余热。正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西迁故交桑榆落,却迎来满园桃李旭日升。
老教授们走在西安交大梧桐大道上
敬请收看今晚(7月15日)20:00档CCTV-4《国家记忆》《交大西迁》之《一波三折》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想【提前】收看《交大西迁》最新一期节目,扫描下方海报中的二维码抢鲜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