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迪之结,目前娱乐圈流量之王
流量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罕默德·本·穆萨·花刺子密怎么也不会想到,21世纪的今天他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因为以其拉丁语名字命名的算法正“投其所好”地为每个个体推送着各类“量身定制”的信息。然而,这看似“聪明”的背后,也伴随着从未停止的争议,不管是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的算法争议,还是YouTube 上的“儿童邪典片”风波,抑或是一度备受各资讯类平台“宠爱”的算法推荐如今也一次次被推向舆论风口,流量和内容之争真的如“戈尔迪之结”那般难以理清?
谁助长了资讯内容的野蛮生长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智能新闻客户端凭借强大的算法、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并解读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新闻产品。的确,算法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顺应了阅读分众化的时代潮流,然而技术的背后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由于技术本身的缺陷以及人为价值导向的缺失,低俗内容、未经科学验证的健康知识、夸大其词的广告、只为博眼球的标题党、过于情绪化的观点乃至毫无用处的信息,都时不时出现在智能平台首页的推荐当中,或多或少都给用户造成了困扰。
近日,工信部情报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用户对当前网络新闻信息的总体满意度仅为45.17%,相较于娱乐八卦,用户更想要的还是有关时事、社会等货真价实的新闻资讯。显然,当前的网络新闻信息距离受众的期待还有段距离,之所以会这样除了经济社会根源、人性弱点等之外,大数据技术和算法也从中助长了这种内容的野蛮态势——当技术、代码、算法替代了传统内容分发过程中专门把关内容的编辑,内容能否推送、推送给谁,都是机器说了算,依据的标准就一条:能不能抓眼球、能不能吸引用户。
事实上,算法技术看似客观中立,其实是在不断迎合用户的欲望,然后借由“简单粗暴”的推荐,进一步放大和强化这种欲望。一些情况下,算法还被作为一个借口敷衍塞责,甚至被当作谎言掩盖真实意图。一些以算法见长的资讯类平台,面对用户关于标题党、三俗、虚假信息及网络谣言等充斥平台的指责,他们也觉着自己挺“委屈”,进而站出来为自己辩解,说那是因为“用户喜欢”,内容的优劣平台没有人为干预,只有用户点击了平台才会通过算法去推荐。
这个“锅”有点大,用户未必背得住。尽管算法本身没有价值观,但算法背后的人也没价值观么?退一步说,“用户喜欢”平台就一定得给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妨深入想一下,那些低级趣味或者虚假信息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喜欢,另一部分人喜欢的,或者深层次喜欢的,平台方提供了么?流量为王驱动之下,其本质上是被商业利益裹挟着前进,其套路就是靠博眼球、投其所好引流,而流量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因此,“用户喜欢”说辞的背后是平台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资讯类平台通常需要具备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五个功能,如果只剩最终只剩下解闷了,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去解手了,也就是说内容依旧是最核心的东西,正如工信部报告所呈现的调查结果那样:“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资讯”是当前中国网民对网络新闻媒体的首要期待,缺乏优质内容的“解闷”只能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中国网民对网络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期待
价值内容引领媒体社会角色期待
如今,尽管一些资讯类平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沉浸在算法的狂欢中,但也不乏不被流量绑架,坚持价值内容回归的资讯类平台。工信部报告中提及的人民网、新华网、腾讯新闻等第一梯队阵营平台,虽然也或多或少利用算法增加了兴趣类推荐内容,但只是将其作为辅助,整体上还是坚守媒体人把关,以确保推荐内容的品质,并且还推出了包括人民网《求真》、新华网《思客》、腾讯新闻《活着》、《中国人的一天》、《棱镜》等在内的优质栏目或平台,守护真实性的同时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信力成为了更加稀缺、宝贵的资源,受众迫切希望主流媒体能够增强权威性,更好地担当起传播事实真相、引领舆论走向的职责。正如工信部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网络媒体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之后,已经迎来了平台、技术、内容、资本和人才竞相迸发的新高峰时代,新时代呼唤网络媒体要有新作为,并且承担起新的责任,比如通过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推动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
以近段时间媒体关注的大凉山为例,实际上早在2016年5月,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推出四川大凉山阿土勒尔“悬崖村”的报道《悬崖上的村庄:孩子爬藤梯上学》,引发强烈社会关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腾讯新闻持续关注报道,共9次将悬崖村的报道推至微信、手Q插件,有关报道阅读量超过10亿。报道引发的巨大传播效应,令村里72户人家400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如今,悬崖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道路通了,4G和WIFI覆盖了,银行设立了,卫生室和幼教点建立起来了,电力系统也得到升级了……
这便是价值内容的力量,也是媒体公信力最直观的体现——依托自身平台优势,以优质内容为载体回应重大社会关切,进而促成问题的解决。不可否认,流量为王驱动之下,标题党、娱乐八卦、奇闻等媚俗、低级的信息可以通过博眼球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但这类信息往往与媒体的社会角色期待有一定的距离。相比之下,从服务社会大局出发,坚守媒体底线,杜绝虚假信息,凭借深入调查采访、挖掘事实真相的态度,聚焦有细节、有情感、有态度的“现场故事”,从专业性和可靠性上提升网络媒体的综合影响力更具社会意义。
其实,不管是聚焦价值内容生态,还是推崇算法的渠道优先,两者之间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个有机统一体。未来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可以是在坚守价值内容的基础之上,软件定义媒体,数据驱动新闻,算法重构渠道,智能创造未来,以专业态度成就内容高度,兼顾内容温度,进而重塑网络资讯平台的公信力。因此,只要有“价值”这把利剑在手,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首要职责,不管你是不是亚历山大,关于内容和流量之争都不会是解不开的“戈尔迪之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