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当时,青春正当时 不负好年华
——奏响我们的追梦“交响曲”

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青年学者黄雯将珊瑚苗托“种”入苗床。 新华社发
5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草木青翠、春花吐蕊,和风拂过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
校园里,26岁的博士生钟翰森和同学们一起在神奇的量子计算世界里探秘,为这个科学前沿领域注入“后浪”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祖国大地,一个个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青年,用奋斗的青春奏响追梦乐章。
创 新
200秒,6亿年。
2020年12月4日,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
“量子的研究,每一步都是创新和探险。”聊起量子计算,钟翰森眼中带光。“九章”的技术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在“九章”项目研发中,钟翰森承担了实验方案设计等重要任务。
“在我们研究团队,‘90后’‘95后’并不少见。”钟翰森说。对于从小立志做科学家的钟翰森来说,在大学首次接触到量子时便认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年轻人的特点之一就是敢于创新,有些研究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在肉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世界里前行,困难、挑战随时相伴。“有时做实验,就像在无数分叉路里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面对最多的就是试错,遇到问题,只能一遍遍地重新设计实验过程。”钟翰森说。
在钟翰森看来,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和创新:“在追求梦想过程中,能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哪怕取得再微小的突破,都能收获巨大的成就感。”
实 干
青春的合奏里,有激昂豪迈之刻,也有舒缓动人之时。在一些看似平凡又需要长期耕耘的领域,一些青年人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去坚守、去付出。
“在海底‘种’珊瑚是什么体验?”
“一开始就像宝宝学步,踉踉跄跄。熟练以后,就是胸有成竹。”青年学者黄雯脱口而出。
黄雯是广西大学珊瑚保育中心主任,2015年起,他和团队开始对涠洲岛珊瑚礁进行调查及修复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在涠洲岛设立了珊瑚礁修复区。
将一株株在实验室培育“长大”的珊瑚,绑扎在由废弃生蚝壳制成的苗托上,再潜入海底“种”入提前布置好的苗床……这份工作并不容易,一次密集的修复,需要约10人连续潜水作业三四天。
去年,由于北部湾水温上升,黄雯及其团队“种”下的珊瑚大批死亡,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一次次下潜,换来的是一次次新生。经过数年努力,修复区内已繁育十几种珊瑚共1万多株,而且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种”珊瑚的队伍中。
扎 根
城市还是乡村?青春面临很多选择,这是其中一个。
“80后”北京青年刘学超的回答是:辞掉前景很好的央企工程师工作,回到家乡密云和农业打交道。
变化源于一个电话。2015年底,老家有人打来电话求助:“家里养的猪难找销路,你们见多识广,有什么好主意?”接到电话,刘学超决定试试在朋友圈推广,没想到猪肉很快销售一空。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2016年,刘学超决定返乡创业,成立电商平台。看似偶然的选择,实则蕴含更大的必然。“这些年国家对农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年轻人回农村创业大有可为”。
万事开头难,但年轻人有股不怕苦的劲。刘学超说,家里不足10平方米的小客厅是唯一的工作间,一辆老旧电动三轮车,是仅有的运输工具。“一开始每天只有几笔订单,但我们一直没有灰心”。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刘学超创办的企业在当地渐具名气,依托“互联网+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作者:
来源: 郑州日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