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卡冈诺维奇,马林克夫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1953年3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因脑溢血暴毙而亡。

苏联国内的局势瞬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而陷入动荡之中,苏联该何去何从?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其实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赫鲁晓夫根本不是苏联的第三任最高领导人。

在赫鲁晓夫之前,苏联还有一位执政了仅仅只有两年的流星狂徒,别看他担任最高国家领导人的时间极其短暂,但是却是苏联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此人便是苏联历史上第三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而他执政的两年,恰恰稳定了斯大林暴毙后所出现的动荡,可以说是让赫鲁晓夫占了大便宜。

那么马林科夫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他在当上了最高领导人后会急流勇退,将掌控苏联的最高权力拱手让给赫鲁晓夫?

见风使舵

1902年1月08日,马林科夫出生于奥伦堡一个小官员家庭,他本没有多大的政治抱负,只是被命运推搡着往前走,以至于在万般无奈之下还被迫参军奔赴战场。

军人自当冲锋陷阵,可是马林科夫从未驰骋沙场,他在军队中只想当个文员,撞钟度日。

不过即便如此,马林科夫见风使舵的本事确实极其一流,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争夺权力时,他义无反顾站到了斯大林一边,一举博得了斯大林的好感。

在斯大林的提携下,马林科夫的人生开启了巨大转折,成为了中央和莫斯科机关的权势分子。

马林科夫很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他的妻子戈卢布佐娃是党中央的干部且颇有姿色,马林科夫便暗中指使妻子结交苏联高层领导人物,为自己的仕途赚够了人力资源。

苏联十七大之后,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而当时由于被清洗掉了一大批老干部,急需年轻干部来补充,斯大林便直接将马林科夫提拔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让他掌管全党的人事大权。

马林科夫风光无比,但他始终知道自己的权势并不牢靠,所以除了斯大林外,叶若夫也是他极力吹捧的对象,后来又巴结上了贝利亚,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流星狂徒

自从1939年3月起,在斯大林的提携下,马林科夫已经当上了苏共的中央书记和中央干部管理部长以及苏联人委会副主席等职。

不过正当马林科夫春风得意之时,日丹诺夫在背后告了马林科夫的黑状,后来又发生了沙湖林事件,这使得马林科夫一度失宠,甚至还被调离了中委会。

好在马林科夫中央有人,在贝利亚的积极周旋下,他又得以调回莫斯科。

经过这次短暂的失意后,马林科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不顾一切扫清与自己意见不合之人。

1949年初,马林科夫借助斯大林兴起反犹太运动,与贝利亚串通一气,误导斯大林认为列宁格勒的干部中正在策划一场反对党中央的阴谋。

于是在斯大林的默许下,马林科夫制造了令人骇人听闻的列宁格勒冤案,成为令苏共高层咬牙切齿的狂徒人物。

只是马林科夫终究让自己成为了一闪而过的流星,并没能像其他最高领导人那样被后人所熟知。

错综复杂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局势陷入动荡之中,各方势力开始暗中较劲,而令人们意外的是,马林科夫一跃成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权力的滋味往往令人着迷,可是谁也没想到马林科夫仅仅只执政了两年,便将苏共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让给了赫鲁晓夫。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马林科夫以左右逢源之技巧,迅速稳定了斯大林去世后差点引发的国家动荡,为赫鲁晓夫的上台扫清了障碍。

那么为何马林科夫会急流勇退?

这倒不是因为马林科夫不爱权力,而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带领苏联走向强大,更没有能力长久压制苏联高层即将会爆发的各种激烈碰撞。

只是让马林科夫想不到的是,赫鲁晓夫实在是个不知感恩之人,他多次在中央全会上批判马林科夫,两人的矛盾也逐步激化。

1956年,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被解除了职务,马林科夫立即联合他们反动政变提议撤换赫鲁晓夫。

如果不是朱可夫力挺赫鲁晓夫,那么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就此便划上了句号……

1988年1月4日,马林科夫去世,就此结束了他错综复杂的一生。

参考资料:《苏联兴亡史纲》、《苏联史丛书》等。

(图网,侵删)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