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年,大明 152
明朝西北的战与和,关注度相对比较低。今天文史君就带大家走入明朝的西北,1516年发生一场不起眼的战争。对于大明二百年历史同样也不是一场那么可圈可点的战争。但从这次冲突来看,明朝党争已经深入骨髓,军事上的成败已经完全成为党争的延续。
嘉峪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确立汉人正统,定年号洪武。
其后自洪武二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攻取开平、应昌,在捕鱼儿海打败北元主力;入西川,降服蒙、藏各族;挺进西南,败梁王,取昆明,拔大理,俘段氏,平定苗人;进东北,降刘益,定兀良哈三卫。
东西南北皆定,唯有西北未安。
西北政权势力错综复杂,纵然明军强势,也不敢贸然插手。朱元璋面对西北时局,只能是命令徐达修建关卡,这就是著名的嘉峪关。
从地图上来看,嘉峪关眦邻西北,成为蒙古残余入侵中原的必经之路。面对嘉峪关,黄金家族只能是望而却步,但他们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中兴蒙古帝国,他们在等,等一个机会。
满速儿
我们知道,在成吉思汗时代,为了合理分配广袤的土地,成吉思汗将帝国分为四个,分别分给四个儿子或其子孙。这就是四大汗国。其中在今新疆地区,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领土,由于一直与中原的元朝不对付。察合台帝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以至于在元朝灭亡时,同为黄金家族的察合台汗国没有出兵帮助。
时间流淌,历史到了正德年代。此时的察合台汗国早已分解为东西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由于国力衰弱,逐渐被东察合台蚕食。
此时的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一个英雄,他名叫满速儿。
满速儿,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阿黑麻汗长子。为人骁勇善战,又通谋略。于是他的父亲让他守卫吐鲁番,吐鲁番正是与明朝西北相邻的地区。1504年,满速儿嗣位,他击败与自己为敌的兄弟,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察合台汗国。成为了蒙古帝国中兴的希望。面对日益稳定的国内形式,满速儿将目光投向了东方,那里曾是祖先的土地,他势必要收复故土,中兴黄金家族。
谋略
公元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召集好军队的满速儿来到了嘉峪关,面对这个关隘,满速儿并不陌生。因为在十二年前他曾派兵攻打过此处,可是在肃州巡抚陈九畴的殊死抵抗下,悻悻而归。如今,在后方稳定,兵甲已足的情况下,卷土从来。这一次,他势在必得。
鉴于上次的教训,满速儿采取了两路分击的策略。具体如下:
满速儿深谙嘉峪关布防严密,如果强攻,必然是无功而返,为了迷惑明军,他率一半兵力攻打嘉峪关,使嘉峪关的守将认为蒙古主力在此。另一路由手下部将绕过嘉峪关,过沙子坝,直接攻击嘉峪关的后方,肃州卫。
明朝甘肃镇卫所
从军事战略来分析,满速儿这么做极其聪明,因为当时的明朝对于嘉峪关十分看重,如果嘉峪关被围,肃州城一定会出兵援助,那么等到肃州空虚,满速儿一举拿下肃州,嘉峪关也就不攻自破。中原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除了军事部署,满速儿决定从明军内部突破,他大量派蒙古兵士进入肃州,与原先的蒙古人联合,等到肃州兵力空虚,准备内外夹击。
决战
面对嘉峪关被围,肃州的巡抚陈九畴命令派兵出击救援,同时他加强肃州的防守。陈九畴久经沙场,他深知满速儿用兵之道。他一方面严防死守,一方面下令彻查奸细,果不其然,内奸全部露出马脚。陈九畴全部斩杀。虽然内部奸细已经铲除,可是派谁出兵救援嘉峪关呢,肃州城兵马本来就少,如果倾巢而出,满速儿顺势拿下肃州。那么整个西北就处于危险之中。正当陈九畴发愁之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要求出战。
这个人就是芮宁。
面对强悍的蒙古人,肃州守城官兵不知所措,怯懦的情绪蔓延开来。由于肃州城也在包围之中,所以不可能倾巢而出。面对人心惶惶,面对敌众我寡,游击将军芮宁站了出来,面对所属的七百将士(陕西按察御使张雨著《边政考》为841人)说出了我志在灭贼,誓不与贼俱生。部下军官许钊听后激动的说到“公在上,岂敢有畏死者耶?”于是七百官兵出城救援,兵至沙子坝。
一场血腥之战已经不可避免,据《明武宗实录》载:宁先进至沙子坝遇贼,贼以大兵围宁,而分兵缀存礼等,令不得合。宁势孤援绝,为所败死焉。一军皆没,凡七百人...
寥寥数语,这场沙子坝之战落幕了。可能在明朝276年的长河中芮宁、沙子坝不值得大书特书,这也能理解。查阅史料,文史君却找到了那场战争的一些个小细节。《襄愍祠碑记》是芮宁阵亡后,明武宗命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石瑶为芮宁写的碑记。原来在迎战前一日,“地动有声”这在古代可不是一个好兆头,于是部下认为“今灾异夜见,将不利于战。”芮宁愤怒的说“数尽当死,五日伤寒耳。蠢兹逆虏,负我国多矣,我受命杀贼,一战克捷,恨不能啖其肉,何惜其躯哉!”沙子坝遇敌后,敌众我寡,竟然从早上战斗到傍晚。由于“矢射皆尽”,芮宁命令士兵用蒙古人遗落的箭矢迎敌,但很快也用完了。此时芮宁也中了流矢,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同时牺牲的还有家仆十几人。这一天是明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余哀
在芮宁战死后,肃州城被围,陈九畴在剿除内奸后,坚守城池,终于等到援军,满速儿一看形势不利,只能撤回老家。然而胜利的一方并未得到相应的奖赏,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年十一月,本该论功行赏的本是御敌有功的陈九畴,却被下狱了。
原因很简单,陈九畴有罪,罪在轻启战端。
兵部尚书王琼上奏劾陈九畴欺罔辱国,云:“畴擅遣使,妄增金币,以敕谕及钦赏白遗书议和,失信起衅,辱国丧师,并昆、九畴,俱议逮治。”于是,本该有功的陈九畴被抓了。
正德十年(1515年)闰四月十三日,时任内阁大臣的杨廷和推荐自己的亲信彭泽担任肃州经略使,负责西北战事,其实杨廷和有自己的打算,等到彭泽任期一满。自己上奏举荐彭泽为兵部尚书。如此便可以掌握整个朝局。
可是万万没想到,王琼却意外的担任了兵部尚书。王琼与杨廷和一直都存在龌龊,面对王琼,身为内阁大臣的杨廷和自然是百般刁难。二人的成见越来越深,也可想见王琼与杨廷和结下这道梁子之后,再无可解。
而陈九畴的下狱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本没有参与党争的他,因为上司彭泽的问题卷入其中。实在是冤枉。
文史君说:正是因为明朝的党争,所以导致明朝在西北问题上一直处于下风,西北一直处于动乱中,明廷也在西边战事投入了大量精力。“番屡犯边城,当局者无能振国威,为边疆复仇雪耻,而一二新进用事者反借以修怨,由是,‘封疆之狱’起。”党争大大损害了帝国的实力,这也成为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