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如何推动文化繁荣
来源:大连日报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都以创造性的社会劳动为基石,文化繁荣亦是如此。在社会重要演进的关键时期,文化又充当着先锋的角色,文化思想成为时代前进的灵魂。因此,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创新度,就成为决定发展状况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譬如“启蒙运动”之于欧洲现代社会文明的形成,譬如“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现代社会之路的开启,都证实着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进力量。
关于文化,人们或许更多注意的是其日常性的作用和价值,比如丰富生活、创造价值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地区也都积极规划文化建设和兴办文化活动,文化呈现出不断繁荣的景象。但是,也有一种值得关注的“隐忧”,那就是一些红红火火的“繁荣”之事过后,却很少留下较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缺乏文化创造激励者有之,花钱买热闹者亦有之。其结果,所谓文化繁荣留下的多是些宣传报道和总结材料,对于本地文化发展的实际作用甚微。究其因由,文化创造意识的缺失是其关键。
文化繁荣不是文化热闹。真正的文化繁荣,凭借的是真正的文化创造。在古希腊文化繁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景象中,人们可以看到文学、戏剧、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的精彩纷呈,更应该了解其内里的思想创造和技术创新。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术繁荣,也并不仅仅是纷纷著述、四方游说,更为紧要的是社会思想、文化思想和学术思想的创制、竞争和传扬。诸子百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时间的学术热闹,而是各显聪颖、标新立异的思维创造,是影响至今的民族智慧。有文化创造,才有文化繁荣,这是中外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文化创造,需要关于文化创造的意识和思维,也需要关于文化创造的体制和机制。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方向,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创造水平。通过普遍建立专门的群众文化机构和群众文化活动团体,培植广阔丰沃的文化创造土壤。通过文化艺术团体专业化,打造高水准文化创造阵容序列。通过建立门类或专业协会,形成社会化文化创造链条。通过文化节庆和文艺赛事,激励文化创造,展示文化成果。通过扶植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和助力文化创造和文化生产。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产业运作的推动,拓展文化创造机遇和空间。如此等等,以文化创造为核心动力的文化繁荣局面,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回顾文化历史和对比文化现实就会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思维和文化机制基础上,发生了多么重大的更新,创造了多么丰硕的成果。
在文化发展实践中,许多地方也因坚守文化创造的意识、运用文化创造的机制,在激励本地文化创造,引导本土文化创新方面不断赢得成绩。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并跻身国内外文化平台,居民文化生活丰富而个性化、特色化,文化团体的创新欲望不断高涨、创造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了区域性文化繁荣局面,形成了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地位。区域性文化创造成果的不断出现和文化繁荣局面的不断形成,成为全民族文化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坚实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不仅承载着本地文化繁荣的重任,而且肩负着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
(作者系研究员、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