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恩格斯妻子,有的人就是结婚也幸福离婚也幸福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历史上有名的不婚主义者,但他并非像牛顿、莱布尼兹那样打一辈子光棍。相反,恩格斯一生有两个可以称为“妻子”的伴侣,她们分别是玛丽·白恩士和莉希·白恩士,都出身自普通工人家庭,而且是两姐妹。

恩格斯于1843年6月间开始跟玛丽·白恩士同居,但直到1863年玛丽英年早逝为此,他们始终都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莉希则陪伴恩格斯度过了人生的下半程。在1877年秋天,自知时日无多的莉希告诉恩格斯自己想要办理结婚手续的愿望,恩格斯虽然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并不需要资产阶级国家的承认,但还是同意了爱人的请求。因此,直到1878年9月11日,年近六旬的恩格斯才第一次“结婚”,为妻子举办了正式的婚礼。

恩格斯为什么执意不结婚呢?难道他像肤浅而又卑鄙的精神资本家所丑化的那样,因为是工厂主的儿子,所以浪荡不羁,不想承担责任吗?其实并非如此。

与马克思不同,恩格斯直到晚年才登记结婚

恩格斯曾因玛丽而差点跟马克思绝交

恩格斯与作为工厂主的父亲存在隔阂,常在信中戏称他为“我的老头”;马克思在回信中也用“你的老头”来代指恩格斯的父亲,他曾用《俄狄浦斯王》里“料事如瞎子,见钱就眼开”来调侃这名经常反对儿子写作事业的父亲。恩格斯对于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是不会在意的,两人的交际虽然受到长辈的反对,但丝毫没有动摇彼此间的情谊——只有一次发生了例外。

1863年1月7日,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给马克思发去一封短信,信中说玛丽·白恩士忽发心脏病或脑溢血而离世了,在信的末尾,恩格斯写道:“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其心情低落之程度可想而知,就连信的日期都写错了。

次日,马克思立即在伦敦发了回信,在信的开头他表示震惊和意外,并说:“她非常善良、机智,而且又是那样眷恋你。”然后继续说:“我们的圈子里,除了不幸,没有别的,天晓得怎么回事”,接着马克思便向恩格斯诉说了自己的烦心事。从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通过文字来安慰这个好友。

然而,这令恩格斯产生了误会。过了差不多一周后他才写回信,在信中责备马克思说:“你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恩格斯抱怨说就连身边的“庸人”朋友都会衷心地安慰自己,而唯独马克思却刻意表现出一副令人讨厌的冷静姿态。如果朋友丧偶的悲痛只是为了让你觉得是表现“冷静思维方式的卓越性时机”,那么就悉听尊便吧!

马克思待恩格斯情绪平复,差不多过了整整十天后才写回信。他在信中道歉说:“从我这方面来说,给你写的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决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马克思在信中解释说他当天并没有像回信所表现的那样冷静,相反,他听闻朋友的不幸之后,目光呆滞了一整天,完全处于绝望状态——文字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既可以用来沟通交流,却又会产生误解与隔阂。

恩格斯在下一封信中原谅了这个朋友,说“对你的坦率,我表示感谢”。接着他便诉说了自己对玛丽·白恩士的感情,悲叹道:“我仅余的一点青春已经同她一起埋葬掉了。”最后又意味深长地说:“令我欣慰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这一场友谊危机才正式划上了句号。我们虽然无从了解恩格斯的生活私事,但从这么一个小片段中,便可以看出他对玛丽·白恩士的感情之深,然而为什么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呢?这就需要了解恩格斯的历史观和婚姻观了。

友谊要经受得住考验

恩格斯的巨著《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到了晚年,在马克思、白恩士姐妹相继离世之后,恩格斯终于在马克思人类学手稿的基础上,写出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这本书发扬了“工人没有祖国”的观点,彻底粉碎国家崇拜的错误观念。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的最新科学发现,阐述了家庭、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发展历程。科学的证明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从部落联盟发展出来的,历史上,是先有家庭,然后才有国家。

在最早的原始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组织,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一群男性共有着一群女性,长辈与晚辈之间也互相通婚,广泛地实行群婚制。到了后来,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人类才逐渐排斥排斥异辈通婚,承认和推广同辈通婚的方式,出现最早的“血缘家庭”,父母、长辈的观念逐渐产生;之后,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上,人类又进一步排除了同母通婚的方式,出现兄弟姐妹的关系,规定同胞兄弟姐妹间不能通婚,在《古代社会》中摩尔根称之为“普那路亚家庭”。

在普那路亚家庭里,母亲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因为在当时确定生身之母容易,而确定生身之父却很困难。所以同一个母亲所生育的子女会聚集在母亲的周围,组建家庭,并随着代际的演变,发展成母系氏族,世系也就从母亲方面确定起来。氏族中起初是同胞兄弟姐妹不能通婚,后来进一步扩大到姨表兄弟姊妹间也不能通婚,形成一个内部不能互相通婚的亲属集团。因此,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制发展的最高发展阶段

在这之后,自然选择在人类婚制中的作用逐渐让步于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关系也逐渐确立起来,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出现第三种家庭形式——“对偶制家庭”。每个妻子不再是拥有许多个模糊的丈夫,每个丈夫也不再是拥有许多个模糊的妻子。每个人都愈来愈固定地与自己的对偶发生联系,一对男女之间的夫妻关系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固定,开始出现了固定伴侣。因此,所谓的对偶制家庭,就是在普那路亚家庭的基础上,除了母亲和子女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父亲,由主夫、主妻与子女们共同组成一个家庭。

之后由于继承关系的需要,男性私有产权作为物质力量,逐渐使母系氏族转变成父系氏族。从前是父亲来自氏族之外,如今变成了母亲由外聘而来,母亲的家族变成了“外家”,她跟子女一样,逐渐沦为父亲的私有财产。

在文明社会出现之后,父权达到了顶峰,出现所谓的“家长制度”。女子在夫方氏族中的家庭经济地位被孤立起来,她不是家长,而是家长的仆役。以丈夫为核心的家长制度极力抵制对偶制的残余,要彻底清除古代的同居权,因此在奴隶和封建时代就兴起一种新习俗——把妻子幽禁起来。讲礼仪的中国人和崇拜爱神的希腊人都用不同方式来约束和压迫妇女,将她们置于夫权之下。妻子被视为丈夫的所有物,丈夫有权惩罚她、处死她,子女们也同样如此。既然妻子已经依附于丈夫,那么这样的家庭制度便是“专偶制家庭”——它是现代社会出现之前的家庭制度。

恩格斯晚年的代表作

恩格斯对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的看法

现代社会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它以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为基础。恩格斯对这种社会制度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它理应、并且必然会发展成另一种更为完善的社会形态。

在经过漫长的两性斗争史之后,一夫一妻的专偶制逐渐确立起来。专偶制家庭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忠贞爱情、高尚美德,而是为了家庭财产有序继承的需要,为了确保父亲的合法财产能够传给自己真正的子女。因此,财产成为限制婚姻的重要因素,专偶制家庭不再像对偶制家庭一样,可以自由离婚,它比对偶制家庭要牢固得多。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难免会有契约、交易的色彩,结婚时的高价聘礼与离婚时的财产纠纷便是最直观的表现。在现代人看来,两个人非强迫性的自愿结婚就是合法行为,而不管这种自愿的动机是出于财产、利害还是爱情。为了钱而跟老男人结婚,为了少奋斗二十年而迎娶富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不那么“道德”,但却是很“合法”的。这是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婚姻并不一定要以爱情为基础,甚至在更多的时候,它的基础其实是财产。而为了保护私有财产,避免纠纷,资本主义必然倾向于干预离婚自由。

对此,恩格斯的婚姻观显得有几分超前和浪漫。他认为婚姻的基础应是两性之间的爱慕,而是是私有财产。在进步的社会里,没有婚姻契约和财产的束缚,夫妻因爱而结合,因不爱而分离,人们有结婚的自由也有离婚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婚姻自由。

而要想实现这种社会状态,就应当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就如同教育已经从私塾变成社会的事业一样,束缚妇女的家务劳动也应实现社会化。要让广大妇女参与社会劳动,平等就业,不再依附于丈夫,不再受缚于婚后繁重的家务,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因而推动社会地位的提升。

现代社会把婚姻看成一项契约,然后像唾弃违约一样地唾弃离婚。恩格斯却从来就不屑于签订这种契约,他认为结婚经过国家批准并在教堂里举行仪式乃是多余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想结婚,而是觉得没由必要;直到莉希把结婚作为遗愿提出来之后,结婚才成为了必要,而恩格斯也满足了她的心愿。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