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公仪休拒鱼,公仪休嗜鱼朗读视频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赓续民族文化的不朽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的高洁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典藏·清廉》,今天我们一起在《史记》里,倾听公仪休“嗜鱼反拒”的清廉故事。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评价他“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意思是说他是个中规中矩的好官,执政期间并没有改变原有制度,让百官都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言行。

因为学问很好,公仪休收了许多学生。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拜访公仪休,正好遇到有人来送鱼,结果公仪休并没有接受。送鱼的人非常失望,便带着鱼走了。学生十分了解自己的老师,公仪休其实是喜欢吃鱼的,甚至已经到了嗜吃的程度。可是,当别人送来老师爱吃的东西时,老师为什么没有收下呢?

见客人走了,学生便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公仪休解释道:“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一旦接受了别人馈赠的礼物,那就意味着受制于人,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贪赃就有可能枉法,犯下大罪就会被免除官职,这样一来岂不是得不偿失?现在担任这个官职,能满足自己喜欢吃鱼的爱好,何必要再接受别人的馈赠?如果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被罢免了官职,到时候吃不了鱼,谁还会给我送鱼呢?所以我才不接受的。”

《韩非子》在评论公仪休这个行为的时候,说“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意思是说,公仪休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靠别人相助不如自己帮助自己的道理。因为看得透,所以放得下,公仪休的这种自我约束是定力,是修养,也是智慧。

鱼只是一种平常之物,送鱼极有可能是送金银财帛的一个前奏,有人可能想先从其口腹之欲上打开一个口子,然后逐渐加码。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就难以控制了。《史记》记载,公仪休还是个心系百姓的好官,他规定鲁国的官员不得经营产业,以防止官员与百姓争利。公仪休家里的菜园长出的蔬菜味道不错,妻子做好后拿给他吃,他却没有称赞妻子懂得俭省,而是拔光了菜园里的所有菜;妻子自己织好布后给家人做衣服,他就把织布机烧毁,让妻子回了娘家。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做官的人家里经营产业自给自足,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和妇女的手工产品就没有销路了。

公仪休的行为看上去有一些不近人情,实际上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的一种反映。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是很有限的,技术水平低,社会资源匮乏,上位者通过向下层劳动者征收税赋来满足物质需求,但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依靠出售体力或劳动所得来养家糊口,如替人做工、卖米、卖菜、卖肉、出售布匹及手工艺品等。统治阶级本身已经享受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能依靠俸禄换取日常所需,不必亲自劳动。

公仪休正是因为明白富裕有资产的人在经济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消费活动会推动商品交易的发展和繁荣,所以他宁可自己多花钱从外面买菜买布,让普通老百姓有生意做,有钱赚。司马迁评价公仪休的做法是“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做法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

古人讲究“在其位,谋其政”。公仪休没有变法革新的成就,也没有抵御外侮的战功,却能成为受儒家典籍与历代政治人物推崇的清廉官员,与他坚守底线、“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分不开,他的言行对于后世官员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正所谓:拒受贿鱼身自清,与民无争心志明。以己化人淳风俗,百代流芳传廉行。

《典藏·清廉》,让浸润在典籍里的清廉故事“活”起来,让潜蕴在典籍里的朴实道理“走”出来。

编 辑 | 许佳

编 审 | 陈雯

监 制 | 赵业勤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