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宏村简介,西递宏村概况介绍
清晨五点的薄雾尚未散尽,我站在南湖书院前的青石板上。一尾红鲤忽然跃出水面,在湖面划开道道涟漪,惊醒了倒映在水中的马头墙。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书院,曾走出过76位进士,此刻廊柱间的晨光正将雕花窗棂上的"寒窗苦读"图染成琥珀色。徽州人的文脉,就这样在八百年时光里静静流淌。
一、雕梁画栋间的商儒密码
胡氏宗祠的守祠人胡老伯擦拭着楹联上的露水,他的动作与厅堂里的木雕二十四孝图形成奇妙的呼应。这位退休教师是西递胡氏第三十二代孙,他告诉我:"明朝正德年间,先祖胡士良从婺源迁来时,带着族谱里贾而好儒的祖训。"正是这种独特的儒商文化,让西递在清朝中叶涌现出1300多位徽商,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白银,还有浸润着程朱理学的建筑美学。
在敬爱堂的冬瓜梁下,我注意到工匠用透雕技法刻出的葡萄纹样。72岁的木雕非遗传承人汪师傅正在修复受损的雀替,"看见葡萄藤里藏着的小松鼠没?这叫松鼠偷葡萄,寓意多子多福。"他粗糙的手指抚过已传世四百年的银杏木,"当年匠人按千工床、万工房的规矩,光是这间祠堂的木雕就用了二十个工匠三年时光。"
踩着吱呀作响的楼梯登上青云轩二楼,推开雕花木窗的瞬间,整座村落的肌理豁然铺展。那些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并非随意排布,而是暗合《考工记》中"天圆地方"的营造法式。远处"履福堂"的砖雕门楼上,"清风徐来"四个篆字在晨光中忽明忽暗,恍若仍在诉说主人胡积堂收藏万卷古籍的往事。
二、月沼倒映的红色记忆
正午的宏村月沼像块温润的碧玉,76岁的汪阿婆在池边浣衣。她身后"乐叙堂"的砖雕门楼已有些斑驳,"当年方志敏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过这里,就在这座祠堂开过群众大会。"老人指着门楣上的弹痕,"那是民国二十三年保安团反扑时留下的。"
在树人堂的阁楼里,我见到一柄锈迹斑斑的大刀。92岁的汪老爷子颤巍巍地打开红绸布,"这是家父参加新四军时用的武器。"1941年皖南事变后,宏村成为中共皖南特委秘密交通站,村中23名青年加入黄山游击队。"家父送情报时总把密信塞在毛竹扁担里,有次在羊栈岭遇到搜查,硬是撑着扁担从三丈高的崖壁跳下去。"
夕阳将承志堂的"商"字门框拉出长长的影子。这座清末盐商汪定贵的宅邸,在抗战时期曾保护过30多位文化界人士。管家后人在偏厅指着墙上的暗格:"当年郁达夫先生在此避难三个月,每天拂晓就在这夹墙里写作。"那些泛黄的稿纸上,或许还浸染着徽州墨锭的松烟清香。
三、青石板上流淌的千年烟火
傍晚的宏村商业街飘来毛豆腐的焦香,45岁的程大姐在祖传摊位前忙碌。"我家做毛豆腐传了六代,当年汪大燮回乡省亲,特意差人来买三斤。"她掀开稻草帘子,乳白色菌丝正在豆腐表面蓬勃生长,"这菌种是曾祖父从黄山云雾茶园的腐木上分离的,离了宏村的水就养不活。"
深巷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循声走进"守拙堂",75岁的砚雕大师胡正言正在雕刻金星歙砚。"宋徽宗梦里的李廷珪墨,汪伯立笔,澄心堂纸,龙尾砚,龙尾山就在我们婺源。"他举起半成品砚台,金晕纹在灯光下流转,"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抗战时日本人想抢龙尾砚矿,是矿工们连夜炸毁了矿洞。"
当月光漫过雷岗山的古榧树,我在得月楼茶馆听黄梅戏传人周老师唱《徽州女人》。她水袖轻扬时,墙上的走马灯映出十二生肖剪纸,"这出戏里等夫十八年的故事,原型就是清光绪年间西递的节孝坊。"茶香氤氲中,戏文里的旦角踩着锣鼓点,仿佛正从青石巷陌的深处款款走来。
夜色渐深时,我触摸着"大夫第"门墙的磨砖对缝,那些被千万双手摩挲得温润的砖石,仍在无声讲述着徽州人的生存智慧。祠堂天井上方的星空,与明万历年间胡文光中进士那夜别无二致。当晨雾再次漫过南湖书院,我知道这座活着的古村落,依然在用砖木的密码书写着文明的续章。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