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古代人保护区,古代环保理念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古代有没有环境问题呢?古人为了环境保护又做了哪些事儿呢?

环境问题从古就有

古代人口虽然少,但是也是有环境问题的:水土流失、水源污染……

例如关中地区,秦汉时代“沃野千里”,宋代以后,水土流失严重,朝廷只得迁都。

再说隋朝开皇二年,隋文帝下令修建大兴城,九个月就要交工,为了节省工程量和时间,在造大兴城下水道的时候,属下并未将铺设的地下管道连接在一起,而是留了许多未连通的竖管,导致污水污染了地下水源。

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环境问题,那么古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古人环境保护方法多

乱丢垃圾要砍手

早在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商王朝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了严格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灰就是垃圾,城市居民如果乱倒垃圾,就会受到断手处罚,这种严酷的刑罚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来的《秦律》《盐铁论·刑法篇》也都有提及。

最早的“环卫工人”

古人意识到,如果不妥善处理垃圾,就会污染地下水、土地,所以就安排专人打扫卫生。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人打扫城市卫生的图案。

《周礼·秋官》还记载了城市卫生管理机构:“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条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

周代时期,朝廷就在人们居住地、活动场所设立了公厕,而到了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

厕所、牲畜的排泄物,古人也想到了二次利用的方法——给农田施肥。

《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甲骨文中的“溷”字代表了猪圈、厕所两种意思,大概是因为里面的东西都可以做肥料?)不得不说,古人变废为宝的思路非常超前。

古代就有“环保局”?

还有“自然保护区”?

古代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还配备了相应的“法规”。这配置简直无懈可击!

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后来,秦朝、唐朝也纷纷出书《田律》《唐律》,加强环境保护。

这些书中对山、林、川、泽的保护,都制定了详细的条例,看来古人深切知道只有保护了这些资源,百姓的生活才能改善,资源才能可持续。

汉唐时期,朝廷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人都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百家讲坛

《海上传奇(2)》

播出时间:6月12日-6月29日 12:08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张羽(实习)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