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3期
我与《中国青年》的五次相会
文—丁韦
如果《中国青年》按创刊时间计算,她可能早就不算“青年”了,为什么青年们对她还这么喜欢和热爱呢?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她的思想青春、内容清新、版式清纯,她有充满青春力量的编辑,她有同样优秀前卫的作者,所以吸引青年读者们的眼光和钟爱便是自然而然和水到渠成了。与《中国青年》第一次相会,是在故乡高三时的学校阅览室。那时候,我被学业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无意中翻阅《中国青年》,竟然给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中国青年》有“心灵鸡汤”,但她的“鸡汤”并不那么大众化,主要针对青年人群体,足以抚慰二十年前的我们。她让我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能够有一些空间来思考和遐想,让我从更多的视角理解社会、理解选择、理解结果。也许,我们的未来就应该跟《中国青年》中的榜样一样: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那时候,高考设置在七月流火,志愿还是“盲报先填”,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满意的是,我预估成绩高出一本线70分,上一所名校应该是妥妥当当了。但是分数出来,竟然与心仪的大学正好压线,本是喜事不料后来被通知挤出线外——这是所谓的“大小年”导致高分落榜,天不遂人愿。后来老师临时提及的二本学校我听进了耳朵,还是懵懵懂懂地填了两所,而其中一所被某重点大学合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当年网络尚不发达,我知道这一结果已是后话,尽管我的分数直接报这所重点大学也能被录取上。先大喜大悲,后大悲大喜——那时还没有“985”,只有“211”,事实上我从一所“985+211”挤落下桥,又被另一所“985+211”捞上了船。峰回路转之间,我慢慢理解青年榜样们的淡定和从容。与《中国青年》第二次相会,是在北方本科母校的图书馆。那时候,大学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百花齐放。尽管白天有不少课程或者活动,但我还是愿意晚上去图书馆坐坐,看看《中国青年》等老朋友。不知不觉,我竟然与阅览室和图书馆的老师们混熟了,以至于我几乎把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和期刊都借过一遍。《中国青年》中的人物林林总总,许多都脚踏实地,以平凡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许,我们的方向就应该跟《中国青年》中的人物一样:重视结果,更重过程!那时候,大学四年一晃而过,我因平时成绩优秀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但母校名额已满,外校需要自己去闯。有缘的是,某营销课程请来了另一所知名“211”大学的教授,我原本只是去旁听,不料与教授一见如故,于是被引荐到千里之外的硕士母校。在经历了严格的多轮面试之后,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本科保送的名额有限,竞争十分激烈,尽管我成绩靠前,但因为某些课程加权计算的结果反而降低了名次。学院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不同专业系别之间可能存在分数差别,不应同比,而是考虑以拿到录取通知书先后为序给予名额。幸运的是,我作为全院第二个拿到外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获得了其中一个名额。以至于图书馆的一位老师突然预言式地问我:你这几年看了这么多书,是读研究生了吧?与《中国青年》第三次相会,是在南方硕士母校的图书馆。那时候,室温冬冷夏热,图书馆冬暖夏凉,正适合读书。《中国青年》一直给予我指引和鼓励,我也想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与她分享?在编辑们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先后在《中国青年》发表了多篇带有哲思的小文。当时没有微信、微博,但有BBS(网络论坛)评论。记得第一篇小文探讨的是人的“独特性”,文章很短,但被很多期刊转载,BBS上有不少读者留言,大家多在感慨:原来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另一篇小文记录的是我考级的“血泪史”,BBS上有很多读者留言:他(作者)考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放弃,我为什么要放弃呢?还有一篇小文是我找工作的“双城记”,编辑老师特意在寄给我的样刊中写下信笺鼓励道:期待更多作品!那时候,在专业学习之余,我对写作同样充满了热情。《中国青年》顺应青年人的需求,开辟了升学、求职、工作等不同类型的栏目。很多前辈、达人在杂志中有感悟、有分享,通过阅读,你能吸收很多学习的方法和诀窍,你也能汲取很多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这导致《中国青年》一度在图书馆十分抢手,除非你开门就进去阅读,否则一般还看不到最新的一期,她总在同学们的手中流转。与《中国青年》的第四次相会,是在第一家单位的阅览室。那时候,我刚刚入职,对于职场几乎一窍不通,但坚持本分诚实地与同事们相处,竟然逐渐也“混”出了一些人缘。只是职场中很多因素并不可控,可能你第一天会遇到一位善良友好型领导,也可能第二天就会遇到另一位古板苛责型领导,两者待人接物差距之大,实不鲜见。幸运的是,《中国青年》及时给予我帮助和开导,《在机关说话》《在机关做事》等系列文章解构了“场域”的特点和难点,帮助我理解各类机构的差异和特征,更给予我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那时候,在工作之余,我中午休息时常去阅览室坐坐,和《中国青年》聊聊天、谈谈心。渐渐地,也接触了很多同单位的优秀青年人,听听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的思想,既从书面上学习,也从实践中借鉴。在工作了三四年之后,我突然感觉自己需要充电,需要从校园中汲取营养,于是咬牙准备在职考博,与比我年轻三四岁甚至五六岁的小伙伴们一起比拼。幸运的是,在经历了头一年几分之差的失之交臂,第二年我竟然取得了全院第三的高分。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职考博的艰辛:周五还在某省会出差,那时还没有高铁和动车,下午坐火车赶回家已是深夜,周六周日连续考试两天四门课程,把三支新圆珠笔都写到没油,下周一又继续出差……有《中国青年》的故事和精神做伴,我竟然坚持了下来。与《中国青年》的第五次相会,是在北方博士母校的老图书馆。那时候,期刊阅览室还没有搬到新馆,老图书馆里的学生反而更少,读书、查阅资料十分清静。在完成专业课程、撰写学术论文之余,我习惯性地捧起《中国青年》,她仍能给我启示。无论是学界新秀、奥运冠军还是科技精英,他们的学习方式、成功之路、成才经验的确值得借鉴。尽管有的人和故事很难复制,有的禀赋异于常人,更多人经历的辛苦超乎想象,但他们无不告诉我一种新的可能——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来过。吃得热乎饭,坐得冷板凳;读得大部头,看得小小说——这都是《中国青年》给我的启迪和力量!如今,我早已步入中年,但一想到《中国青年》,仿佛自己还在昨天;如今,我早已成为中年人,但一看到《中国青年》,仿佛归来仍是青年!(作者系《研究生通讯》杂志创始主编,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监制:陈章乐终审:陈敏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王镭铮 申西
标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