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可取而代之,青年项羽愿意学的本领是什么
项羽、项梁为什么能够得到当地父老的拥护
项氏叔侄,既是人杰,又有贵族血统,自然在当地得到吴中地方长老豪族的拥护和爱戴。古人所重,无非是丧事和祭祖。由于项梁非常有人望,他就常常被地方豪杰推举主持这样的事情。自身本来就胸怀大志,项梁借助这样的事情,以行兵布阵的方式,积极组织,稳妥办事。
几年下来,在得到众人拥戴的同时,项梁也暗地里为自己日后的起事构筑了吴中地区的组织班底和行事法则,随时准备乘势而起。
一次,恰值秦始皇巡幸会稽郡,这位皇帝在江口举办大型的渡江仪式,秦军千乘万骑,以排山倒海之势,大耀军威和君威,借此震慑楚人。
遥望如此威赫的皇帝出行阵仗,项羽在人群中朗言大声:“彼可取而代之!”
听侄子如此说,饶是项梁胆大,当时也差点吓尿裤。他赶忙捂住项羽嘴:“这事儿哪能如此公开大言,会让吾项氏残余宗族遭受族诛啊……”
正当年的项羽,依旧豪气干云,丝毫不畏惧。由此,项梁心中更是有数,深知自己这位侄子不同凡响,认定他日后肯定能乘云而上,建立非凡功勋。
当时的项羽,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仅身长八尺,而起力大无穷,能举起青铜大鼎,当地吴中年青人,对他皆畏而惮之,成为时人崇拜的偶像级人物。
项羽看到始皇帝仪仗队,发出一声“彼可取而代之”豪言壮语;差不多同时期,一个沛县的亭长,近五十岁半老头子刘邦,在咸阳出公差之时,看到始皇帝出行的威武队伍,他也发出一句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感慨,如果不细分析,似乎都挺胸怀大志,都挺壮志凌云的。仔细琢磨,大不相同——项羽之言,透露出的乃是具有贵族气息的、睥睨一切的英雄豪气;而刘邦之叹,其实就是当时寻常一位天命之年的老地痞流氓流哈喇子的羡慕而已。
由于黑道白道皆通,项梁在吴中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因此,他不仅仅是和当地豪族长老头人相交甚欢,就连秦朝在会稽郡守殷通殷大人,也不得不高看他一眼,时常邀他入府,请他摆平当地的大事儿小事儿。(殷通当时的官名就叫“会稽守”,到汉景帝时代,郡守才称为“太守”)
要知道,秦帝国时期的会稽郡,辖区不小,大概是春秋时代吴、越旧疆,也就是今天江苏、浙江两省这么大的地方,人口约百万人,几乎就是当时秦帝国的东南半壁。
而会稽郡守殷通呢,基本就是这么辽阔疆域的一把手。虽然身为一把手,由于秦帝国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守主要工作,不过是负责为朝廷征收租税,派遣劳役,实际上呢,权轻责重。而秦法严酷,对黔首百姓严,对官员也严,随便哪个工作有闪失,咸阳一道谕旨,殷通随时都可能被抓入狱。正因如此,殷通必须和项梁这样的“地头蛇”处好关系,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推动政令实施,上可以对朝廷有交待,下可以和当地百姓通上气,避免政令难行情况的出现。
而郡守殷通对项梁的尊重和依赖,反过来也更让项梁在地方的声望和名头水涨船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项梁在吴中地区甚至声望要超过殷通。
在秦帝国的太平盛世,殷通都要依靠项梁。一旦世道大乱,这位郡守大人就更要依赖这位“影子郡守”项梁项爷了。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风起云涌,比传染病还要快。自北而南,听着音声,很快就蔓延到吴中地区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