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词条释义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产生、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要求,在不断发展完善上述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符合中国的国情,之所以能够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关键在于它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是这一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坚持这一政治制度,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的重大任务。为此,对待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要不懈坚持,又要不断完善。坚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八面来风”,特别是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套用西方政治模式的所谓“改革药方”,一定要有政治定力,有自己的主心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完善,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论述独特性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习近平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2014年9月5日
如何防止
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2014年9月5日
优越性
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2012年11月17日
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出席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2014年9月5日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虚心接受各民主党派监督。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领导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同志们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2016年12月6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