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共十大开幕式,毛主席开场只讲了3句话,散会时目送代表退场!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睡衣外套与风雪追悼会

1972年1月10日,北京的冬日寒冷刺骨。陈毅的追悼会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毛主席听闻消息后毫不犹豫决定亲自前往。彼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感染肺炎的风险尤其让医务人员担忧。医生对此极力规劝,但毛主席态度坚决,任何劝阻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他简单披了一件大衣,甚至连正式衣着都顾不上,依旧穿着睡衣。

追悼会现场聚集了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陈毅的亲属、战友以及各界代表。在追悼会仪式上,毛主席站得时间久了,脚步越来越沉重,不时需要调节站姿,显出体力不支的迹象。他没有多言,只是安静地用眼神表达着对这位革命战友的缅怀之情。整个追悼会过程中,寒意似乎一直渗透着屋内,与毛主席已有病容的面色形成对比。

追悼会现场持续了较长时间,仪式结束后,毛主席打算离开。毛主席迈向汽车车门,但尝试数次,均未能将腿抬上车。身边的工作人员连忙上前搀扶,他的神情依然平静,没有露出不耐,但体力的不足再明白不过。最终,在两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协助下,毛主席才得以坐入车内。

当车队缓缓离开追悼会现场时,毛主席的脸色已经略显疲倦,寒气侵入他的身体。回到住处后,毛主席身体的不适逐步显露,高烧开始侵袭。不久后,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医生迅速对他的身体状况展开密切观察。这场因受寒引发的病情来势凶猛,毛主席的体温居高不下且伴随着咳嗽,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也进入了高度紧张的状态。

危急时刻的心跳静止

不久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态急转直下,各种病症交织在一起,让他愈发难以支撑日常生活。2月12日凌晨,情况突然恶化。一切来得非常迅速,毛主席呼吸急促,很快就出现了剧烈的缺氧症状。肺心病的加重导致了血液循环愈发困难,他整个人极度虚弱,甚至无法发出完整的声音。陪护的医生立即察觉到情况不对,迅速启动急救措施。

整个抢救过程异常凶险。急救人员全力以赴,使用人工呼吸和电击试图恢复毛主席的心跳。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心脏的停跳持续了几十秒。终于,经过持续的努力,毛主席的心脏慢慢恢复了微弱的跳动。

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让整个中南海为之震动。医疗团队加强了对他的护理,医生、护士轮流值守,每天都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诊断结果显示,毛主席的肺部感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肺功能受损使得他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加之先前的种种病史,他的身体早已处于超负荷状态。

尽管身体状况严重,毛主席依然坚持处理国家事务。病床旁的桌子上时常堆满了文件。他睁开疲惫的双眼,要求工作人员将重要的电报、报告递到他手上。很多时候,为了集中精力,他会让人将文件直接念给他听。他无法长时间坐起,但依然会在床上勉强半倚着,仔细倾听内容,做出批示或者决策。

九天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到访。为了准备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会谈,相关部门早已提前进行周密安排。尽管如此,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依然是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就在接待尼克松前夕,毛主席的病情让他连简单的日常活动都极为吃力。情况最明显的是他的双脚,因为长时间的水肿,脚部肿胀得厉害,几乎所有过去穿的鞋子都已经无法再穿。工作人员不得不拿着毛主席的脚形,专门联系制鞋师傅,为他赶制两双特制的肥大圆口黑布鞋。

坐在沙发上的会谈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踏入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会谈开始前,毛主席的书房已经做好了布置,尼克松在翻译和顾问的陪同下如约而至。当他推门进入时,毛主席坐在书房的沙发上,脸色显得略为苍白但却带着一贯的微笑。

当尼克松走近时,毛主席试着自己起身,以示对对方的礼貌,但几次尝试后并未成功。他缓缓抬起手,身边的工作人员机警地上前扶住他的手臂,稍稍用力助他坐直,然后借力协助毛主席站了起来,这才完成了对尼克松的迎接动作。尼克松显然注意到了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但出于场面的庄重,他没有在行动中流露出任何异样。

尼克松坐在正对毛主席的椅子上,全程保持专注,并在翻译的帮助下认真聆听毛主席的讲话。毛主席虽然无法长时间保持很高的精力,但他的发言仍然简洁又有力。他清晰地用几句话点出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格局和双方决策者如何把握时局的挑战。每当他说完一句话,翻译快速把意思传达给尼克松,而尼克松频频点头赞许。

原本计划仅持续十五分钟的会谈在某种氛围下意外拉长了时间,最终持续了一小时零五分钟。期间多次有人试图提议结束,但毛主席以他的方式继续延伸讨论,他的话语既幽默又带着几分从容。

会后,工作人员迅速上前搀扶,毛主席在原地恢复片刻后被缓缓扶回了卧室。医生接手后立刻对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他的体力几近耗尽,虚弱的状态已无法支持更多的国家事务处理。

十大的筹备与“巧妙隐身”

1972年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所有接近他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变化。多年积劳成疾加上肺部的病痛缠身,使他的行动变得越来越迟缓,连在书房踱步时,脚步都显得沉重而不稳。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党内形势却不允许他稍作喘息。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党内人事需要重新梳理,接班问题亟待解决,种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使新的党代会显得刻不容缓。原本按照党章规定,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应在1974年召开,但最终在1973年提前举行。

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严重影响活动能力,但此次大会又非常重要。为了处理这一现实问题,他决定提前从中南海搬到人民大会堂的118厅暂住。他的医务团队也从中南海跟随到人民大会堂,随时待命,并根据他每日状态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毛主席尽量减少日常活动,在会议前的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做好相关准备。

中共十大开幕这一天,人民大会堂比往日显得更为庄严宏伟,来自全国的1249名党代表陆续坐定,每个人都关注着乐队奏响前的主席台。早在代表们进场之前,他便被搀扶着提前来到了主席台。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调整他的座位,并帮助他一次次试图找到舒适的坐姿。

会议正式开场后,毛主席缓缓站起身,与举目注视他的参会代表们形成短暂的注视。这时会场一瞬间变得寂静,只剩下轻微的翻纸声。他费力地站直,将全部气力集中在扩音设备前,清晰地说道:“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始!”

台下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面对这样的场景,他静静伫立片刻,然后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坐回了座位。几秒钟后,周恩来俯身靠近毛泽东,小声征询了一下他的意见,希望了解主席是否准备讲几句话。毛泽东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长时间的发言。他低头调整了片刻,用他一贯清晰的湖南口音简短说道:“请周恩来作报告。”周恩来见状,从桌上的厚厚文件夹中抽出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开始宣读十大的政治报告。

最后的主席台

中共十大开幕式的会议尾声到来,毛泽东如往常一样亲自宣布散会。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大家期待主席带头起身时,他依然稳稳地坐在主席台的座位上。几次尝试起身后,毛泽东显然已力不从心。

毛泽东的面容虽显疲惫,但他依然保持着惯常的镇定,略微举起一只手,示意代表们安静,让掌声短暂停了下来。他的脸上露出一抹宽慰的笑容,语气柔和地开口说:“你们先走,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

代表们依言开始陆续起身,逐步向会场外走去而很少有人步伐果断地直接离开,几乎每走一步,都忍不住频频回头。主席台上,毛泽东依然没有起身,安然坐在椅子中 目送大家离开。

等到大会堂里的代表走得差不多了,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迅速围拢上前,悄悄搀扶起毛泽东。他显得十分谨慎,缓缓调整动作,尽量不显露出过多的吃力痕迹。就在数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毛泽东的双脚轻轻踏在台阶上,向后台方向走去。

大会堂外,零星的代表还在走廊上交谈,但更多的人在心里回味之前的场景。他们或许不愿相信毛泽东的身体不再如前,毕竟这个熟悉的身影仍然是主席台的象征。然而,这一天,这场开幕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毛泽东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

参考资料:[1]毛胜.毛泽东与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十次党代会[J].湘潮,2015,0(12):48-52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