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年,宋仁宗真实的身世
盛世仁宗,人才摇篮
宋仁宗时期,堪称宋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农业上,政府推行鼓励政策,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手工业方面,陶瓷、丝织等行业蓬勃发展,景德镇更是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陶瓷制造中心;商业领域,城市市场热闹非凡,商业街区星罗棋布,商品琳琅满目,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让宋朝的商品远销海外,赚得盆满钵满。
在文化方面,科举制度的完善为众多文人墨客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诗词歌赋佳作频出,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达到新的高度,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更是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仁宗时期可谓人才辈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名人的世界,领略他们的风采。
政坛巨擘展宏图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改革先驱
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生于公元 989 年,卒于 1052 年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祖籍邠州。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幼年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便随继父改姓朱。但范仲淹志向远大,在应天府求学期间,昼夜苦读,仅靠咸菜与小米粥果腹,困了就用凉水洗脸提神,还常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勉。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科举及第,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他曾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在任期间,始终秉持着为民请命的信念,直言敢谏,也因此多次遭到贬谪。
宋仁宗康定元年,宋夏战争爆发,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指挥西北战事。在战场上,范仲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采取 “屯田久守” 的方针,积极加固城寨,训练士兵,开垦荒地,不仅成功巩固了西北边防,还为庆历和议的达成立下汗马功劳 。
庆历三年,西北边事缓和,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授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面对北宋王朝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史称 “庆历新政” 。这些措施旨在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仅仅推行了一年零八个月,庆历新政就宣告失败,范仲淹也自请赴地方任职。
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心系天下,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信条,更是激励着无数后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王安石:锐意革新的变革者
王安石,字介甫,出生于公元 1021 年,逝世于 1086 年,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国家政治经济的深刻洞察,在宋仁宗时期步入仕途 。
王安石在地方任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宋朝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嘉祐三年,他向宋仁宗赵祯呈上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文中尖锐地指出宋朝存在的积弊,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严重、军事力量薄弱等,并提出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的主张 。他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因贪图安逸、拒绝改革而导致国家覆灭的历史事件为例,大声疾呼改革的紧迫性,认为若不立即变革,宋朝必将重蹈覆辙。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保守,宋仁宗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尽管改革主张暂时被搁置,但王安石并未放弃。他在各地任职期间,积极推行一些局部改革措施,如在鄞县任知县时,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在常州任知州时,他致力于整顿地方治安,减轻百姓负担,这些实践为他日后大规模的变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宋神宗即位后,渴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得到了他的高度认可。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变法。他推出的一系列新法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富国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法等强兵之法,以及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等取士之法 。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为了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然而,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在重重压力下,王安石两次辞去相位,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不断探索前行。
包拯:铁面无私的清官典范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 999 年,卒于 1062 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勤奋刻苦,39 岁时才步入仕途,开启了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为官生涯 。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在担任端州知州时,端州盛产砚石,唐代以来,端砚就负有盛名,是 “文房四宝” 之一。按照宋代规定,每年端州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砚台。然而,历任知府为了中饱私囊,往往在定量之外额外增收几十倍的砚石,用来讨好权贵。包拯到任后,严令下属只能按照进贡数量制作和征收砚台,绝不允许任何人借此谋取私利。他离任时,也没有带走一方砚台,这种廉洁奉公的行为深受百姓称颂。
在仕途上,包拯以不畏权贵、公正断案而闻名。他曾多次弹劾不法官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六弹张尧佐”。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凭借着这层关系,他在朝廷中迅速升迁,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然而,张尧佐并无真才实学,却利用职权大肆敛财,为非作歹。包拯深知张尧佐的恶行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形象和百姓的利益,于是毅然挺身而出,先后六次向宋仁宗上书弹劾张尧佐。在弹劾过程中,包拯毫不畏惧张尧佐背后的势力,言辞激烈地揭露他的种种罪行,最终成功阻止了张尧佐的进一步升迁。
除了弹劾权贵,包拯在断案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公正。他担任开封府尹时,开封府作为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案件堆积如山。包拯到任后,改革了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允许告状人直接上庭递交状纸,陈述案情,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也使得百姓能够更加便捷地寻求公正。他在处理案件时,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袒任何一方,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都一视同仁,依法严惩。因此,包拯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和信任,被尊称为 “包青天”“包公”,成为了民间和历史上清官的代表人物。
文坛巨匠绽光芒
苏轼:全才文豪的诗意人生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生于 1037 年,卒于 1101 年 ,眉州眉山人,是苏洵的次子。苏轼自幼聪慧过人,在父亲苏洵的悉心教导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艳全场,主考官欧阳修对他的文章赞赏有加,本想将其列为第一名,但因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苏轼列为第二名。复试时,苏轼又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最终殿试考中乙科,从此步入仕途 。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豪迈奔放,又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深情婉约;既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洒脱,又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随遇而安 。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
在散文方面,苏轼的成就也极高,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的代表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笔法豪放,气势磅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他的绘画作品以墨竹、怪石、枯木等为题材,独具一格,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 。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备受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欧阳修:文坛领袖与伯乐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出生于 1007 年,逝世于 1072 年,吉州永丰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还没抄完,便已能成诵。天圣八年,欧阳修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仕途 。在政治上,他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主张改革弊政,关心民生疾苦,但也因此遭到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多次被贬官。
在文学上,欧阳修的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能做到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他的代表作《醉翁亭记》,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了滁州醉翁亭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善于以平凡的事物表达深刻的情感,对宋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浮靡华艳的文风,主张文章要 “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即文章要宣扬儒家之道,要有实际用途,内容要真实可靠,语言要优美流畅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倡导,引领了北宋诗文革新的潮流,使古文在北宋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 。
欧阳修不仅自己文学成就卓越,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举荐,堪称 “千古伯乐”。他奖掖后进,不遗余力,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学大家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携 。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他以古文为标准录取人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在这一年考中进士,他们后来都成为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还举荐了王安石等人才,为北宋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三苏” 与曾巩:文学世家与散文大家
“三苏” 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坛上享有盛誉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代表作《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借古讽今,指出北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政策是不可取的,必须改革政治,增强国力,才能避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苏洵的文章对苏轼、苏辙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文学上给予儿子们悉心指导,还以身作则,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学问 。
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是苏轼的弟弟。他的散文风格汪洋澹泊,简洁流畅,与苏轼的豪放洒脱有所不同。苏辙擅长政论和史论,他的文章往往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深刻透彻,提出的见解独到而有价值 。他的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通过对快哉亭周围景色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政治上,苏辙也颇有作为,他曾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大家,也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古朴,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曾巩的代表作《墨池记》,通过对墨池来历的叙述和对王羲之书法成就的赞美,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三苏” 与曾巩在宋仁宗时期的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各具特色,共同为北宋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科技之星耀古今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昇,这位北宋时期的传奇人物,虽出身平凡,却以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出生于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自幼便对印刷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就进入杭州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 ,凭借着对印刷技术的热爱和执着,逐渐成长为一名精通雕版技术的工匠。
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毕昇敏锐地察觉到了雕版印刷的诸多弊端。每印一本书都需要重新雕制一整块版,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一旦出现错误,修改起来极为困难,还无法重复使用。这不仅限制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也增加了印刷成本,使得书籍难以广泛传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毕昇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他不断尝试各种材料和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 年 —1048 年)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活字印刷术采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然后用火烧硬,使其成为坚固耐用的陶质活字。排版时,将活字排列在铁制的框子里,再用松脂、腊和纸灰调制成的药品,通过火烘使其固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版 。这种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而且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
活字印刷术的工作原理简洁而精妙,先将文字反刻在胶泥上,制成一个个单字的活字,然后根据需要排版,将活字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与传统的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速度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灵活性 。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堪称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的出现,让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知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这一发明不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传入欧洲后,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苏颂:天文钟的创造者
苏颂,字子容,生于 1020 年,卒于 1101 年 ,是北宋时期泉州同安县人,出身于闽南望族 。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庆历二年,22 岁的苏颂考中进士,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同榜及第,从此踏上仕途 。在长达 50 多年的仕途中,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宰相 。
苏颂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斐然,他主持编纂了《本草图经》,这是一部集北宋以前历代药学著作与全国药物普查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世界上第一部雕刻版药物图谱 。在天文学领域,他的贡献更是举世瞩目,他主持研制、建造了大型天文仪器 —— 水运仪象台 。
宋哲宗元祐元年,苏颂接到诏命,负责制造新的浑天仪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他立即召集天文历法官员,广泛收集天文资料,并四处寻访有天文专长的人才 。他先后发现了精通《九章算术》、掌握 “测天之术” 的韩公廉,以及寿州州学教授王沇之等人才,并将他们调入汴京,共同参与研制工作 。同时,他还从太史局和翰林天文院选出 “夏官正周日严、秋官正于太古、冬官正张仲宣” 等人,与韩公廉同充制度官,负责具体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
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与仪器的基础上,韩公廉初步设计出《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苏颂审核后,命韩公廉制造出木样机轮一座 。宋元祐三年五月,他们制作出了水运仪象台的 “小样”,十二月大木样制造完毕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水运仪象台终于在宋元祐七年六月成功制造出来 。
水运仪象台堪称古代 “高科技” 建筑,它以水为动力,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融为一体 。整个仪器分为三层,上层是用于观测天体的浑仪,中层是能够模拟天体运动的浑象,下层则是计时和报时装置 。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巧妙,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工作 。漏刻通过滴水的方式为整个仪器提供动力,驱动机轮运转,从而带动浑仪和浑象的转动,实现对天体的观测和模拟 。同时,计时和报时装置也与机轮相连,根据机轮的转动情况,通过击鼓、撞钟、摇铃等方式报告不同的时刻 。
水运仪象台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三项 “世界第一” 。其一,浑仪转动装置(望筒)可以跟随天体运动,是现代天文台转移钟的雏形,比罗伯特・胡克等西方科学家早了六个世纪 ;其二,控制仪象台匀速运转的 “天衡” 系统(擒纵器)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李约瑟评价:“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认识到第一个擒纵器是中国发明的” ;其三,水运仪象台的活动屋顶可根据观测需要和天气情况自由开启关闭,是现代天文台自动启闭圆顶的祖先 。
水运仪象台建成之后,苏颂奉诏 “记其制度”,将其设计原理、全部设计图样以及图样的文字说明汇集成书,撰写了《新仪象法要》一书 。这本书不仅是水运仪象台的图文式设计说明书,还囊括了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等 50 多幅,机械零件图 150 多幅,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 。书中还附有通过水运仪象台观测到的 5 幅星图,绘星 1464 颗,比欧洲在 400 多年后文艺复兴前所观测到的,还要多 400 多颗,成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全天星图中保存在国内的最早星图 。
苏颂主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单体尺寸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精妙的超大型科学仪器,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天文学和计时仪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仁宗时代,群星闪耀
宋仁宗时期,名人辈出,他们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些名人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宋朝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政坛巨擘范仲淹、王安石、包拯,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朝堂上纵横捭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殚精竭虑。范仲淹的 “先忧后乐”,王安石的 “锐意革新”,包拯的 “铁面无私”,都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文坛巨匠苏轼、欧阳修、“三苏” 与曾巩,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书写了北宋文学的辉煌篇章。他们的诗词歌赋、散文佳作,或豪放洒脱,或婉约细腻,或清新自然,展现了北宋文学的独特魅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之星毕昇、苏颂,以其创新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不仅推动了当时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名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宋仁宗时期宽松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以及重视人才的政策密切相关。宋仁宗的 “仁”,不仅体现在对百姓的关爱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上。他广纳贤才,从谏如流,为这些名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宋仁宗时期的名人,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