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心得体会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院士讲故事

金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一般我们说,创造力是艺术的、智力的发明才能,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并使之实现的过程。心理学家雷夫达尔曾说:“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这些结果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未能预料的。”

我认为,善于创造的人有这几种人格素质:想象力、联想力、变通力、交叉组合能力、观察力、坚持力和好奇心。

我们首先来说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

认知的开始可能就是来自想象,一个数学模型,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数学,主要不是为了算账,而是启发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抽象思维是我们创新发现的重要手段。

比如说,现在物理学中最前沿的弦论,基本粒子(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的作用力都是极小的弦的不同振动激发态。弦需在十维度中振动,除了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外,另外六维隐于极小的“致密空间”尚不能被感知。也就是说,六维空间是看不见的,但这种猜想最终被丘成桐通过几何学给予了证明。

院士讲座 PPT 截图。受访者供图

接下来说联想力,举个例子,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给欧拉写信,说他发现凡是大于5的奇数都可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比如:7=3+3+1,77=53+17+7,461=449+7+5。欧拉展开联想:大于4的偶数都可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6=1+5,8=3+5。这两个公式构成了哥德巴赫猜想。

最好的联想是仿生,比如,我们根据蝙蝠的生物特性发明的雷达。

再讲变通力,一个人思维必须灵活,新的现象要用新的思维去解释。这里的故事涉及约里奥·居里和伊雷娜·居里,他们是居里夫人的女婿和女儿。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玻特用α粒子轰击铍时,发现了一种强度不大而穿透力很强、在磁场中不偏转的射线,他将它称为“可能是γ射线之类的东西”。两年以后,居里夫妇让一个学生重复玻特的实验,发现石蜡不仅不吸收“铍射线”,而且从石蜡中打出了质子。当时,约里奥·居里没有得到什么颠覆性的结论。这个消息发布在杂志上以后,卢瑟福非常震惊,他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做错了就是解释错了。之后,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弄清楚铍辐射原来是一种中性粒子流,于是,卢瑟福12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了,又一个基本粒子——中子,出现在人类的面前。1935年,查德威克独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约里奥·居里由于思想守旧,结果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第四个是交叉组合能力。爱因斯坦对交叉组合能力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说交叉组合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量子力学家薛定谔在20世纪40年代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科普报告,主题是“生命是什么”。他认为一个大分子的三维排序可能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信息传递是通过物质结构传递到子代的,这样使生物学研究到达了分子层次。但是,当时所有的遗传学家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还在染色体层次做工作。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有所启发,一个化学家把DNA分子打碎了,发现了它由四种碱基(C、G、T和A)组成。之后,有三组人用这四组模块去拼DNA的结构。美国人鲍林在研究蛋白质结构时知道,蛋白质有螺旋形的片段,因此估计DNA结构也是螺旋形的。他找了当时做物质结构实验的研究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莫里斯·威尔金斯,但是没有谈妥,鲍林的实验就停止了。这时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沃森也在搭建模型,他们的模型是三条螺旋线。之后,他们找到了富兰克林的合作者,搭建了两条螺旋线的模型,但是他们犯了一个错误:A与A配、T与T配(同型碱基配对)。研究碱基的科学家告诉他们不可能出现这个情况。他们重新做了假设,认为只有两种配对方法是稳定的,也就是A和T配、G和C配,这样在两条螺旋线之间形成了一个梯子。DNA的结构模型就这样诞生了。

第五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是研究葡萄球菌的。葡萄球菌是一种致命的细菌,伤口感染了葡萄球菌就会得维生素C缺乏病。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器皿中培养了葡萄球菌,下班的时候忘了关窗户,第二天回来后看见,葡萄球菌突然死了一大群。他立刻查原因,发现杀死葡萄球菌的是青霉菌的代谢球菌,就是青霉素。后来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发现葡萄球菌可以被青霉菌的代谢产物杀死的呢?他说他不知道。别人研究后发现,在他的实验室的上一楼层也有一个实验室,那个教授专门研究青霉菌,恰恰那天他也没有关窗户,青霉菌就从他的窗户里飞到了弗莱明的实验室中。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可是这个现象被弗莱明抓住了,成就了一个大发现,造福了人类。很多成功不是那么有逻辑的,不是靠逻辑思维得出来的,而是靠抓住机会。

第六是坚持力。一般来讲,一个领域出现大的科学发现以后,人们就会认为这个领域可能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不愿意再在里面投入精力了。这种心理实际上是要不得的。只要你有见地,有判断能力,就应该继续钻研。举个例子:最早有人把鸡的癌细胞打到另一只鸡的身体里,证明了癌是因为病毒传染,得了诺贝尔奖。可是有人不服,他发现自己的一个朋友,她的祖母得了乳腺癌,妈妈得了乳腺癌,朋友也得了乳腺癌,不仅如此,其女儿也得了乳腺癌,这说明癌症风险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可是他不敢说。因为遗传病不传染,传染病不遗传。既然已经传染了,为什么还遗传?可是他不死心,几十年以后发现,有一种遗传现象叫作反转录,意即某些癌症病毒能将本身的遗传物质转译为DNA,该DNA又改变了寄生细胞的遗传方式,使之转化为癌细胞。后来又有人发现,免疫能力差也会得癌,因为免疫能力差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变成癌细胞。另一个发现是:有个科学家认为基因突变很容易发生,但是如果免疫能力强了,就会有免疫细胞。这个人把血液里的免疫细胞拿出来进行体外培养,用于治疗癌症并获得了成功。这些发现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另外,科学家需要有执行力,有融入社会的能力,一位叫特斯拉的塞尔维亚裔美籍科学家曾在1884年受雇于爱迪生,当时爱迪生发明了引直流电力系统,由于传输耗损大(传输距离仅1~2公里),他承诺谁能解决这一问题便给予5万美元奖励。特斯拉经过研究,提出了多相交流电力系统,但爱迪生的回答是“你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爱迪生的食言使两人关系破裂。特斯拉的成就还有扩音器、电子汽车点火器等, 由于爱迪生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被塑造成全民偶像,特斯拉被人为地贬低。1915年,特斯拉与爱迪生因同时在电力系统上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奖,但两个人同时拒绝。

除此之外,好奇心也非常重要,数学家张益唐曾因各种原因坐了多年冷板凳,但后来得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重新回到了学术界,突破了孪生素数猜想。有一次,他回母校,学生们都问:“你是怎么样在逆境中保持生存能力的?”张益唐回答:“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有好奇心,我最原始的驱动力不是名利,而是探索数学的好奇心。”

那么,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要勤奋,要思索,不是死读书,而是要灵活读书。

学生感悟

古人云:“不日新者必日退。”再看今朝,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固然重要,但怎样创新更为重要。聆听了金涌院士的精彩讲座,我对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金涌院士提出创新需要想象力、联想力、变通力、交叉组合能力、观察力等多种能力,并列举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让我深切体会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能创新。金涌院士语言幽默,循循善诱,令我受益匪浅。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小我融入大我,让个人能力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王雨陶(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金涌院士的讲座让我对创新思维有了新的认识。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驱动力,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和发挥的能力。他鼓励我们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尝试新事物。总的来说,这次金院士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前沿的科学知识,更感受到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严谨的态度追求真理,用广阔的视野展望未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我相信,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景子晴(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跟随金涌教授的精彩讲述,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中,在一张张充满科技魅力的图片里,我懂得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像瓦特一样善于观察生活,正确的研究态度是有用胶带“粘”出石墨烯的创造力和耐心。这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能力积累,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靳涵仪(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我为什么爱科学:院士讲给孩子的故事》

书 名:《我为什么爱科学:院士讲给孩子的故事》

编 著:新京报社

书 号:978-7-5115-8316-1

定 价:58元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