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什么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小编留言】打从去年怀上二宝,邻居家的一位妈妈就开始同时忙活今年大宝入学、二宝出生需要的各种证明和手续……预产期和入学季都快到了,不提前计划可不行,这不,东北老家的公婆也提前来到了北京,做好了长期带娃的准备。在中国,像她这样的妈妈有多少?城市里流动的儿童又有多少?小编梳理了一下日前发布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在此分享给大家。

中国有多少儿童在“流动”?

总规模超3500万

流动儿童蓝皮书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援引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17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为3581万人。分省域来看,2010年中国流动儿童的地域分布为:广东省(408万人)、浙江省(280万人)、江苏省(214万人)、山东省(194万人)和四川省(191万人)分列流动儿童总数的前五位,上述5省流动儿童总数达1287万人,占全国流动儿童总数的35.94%。截至2015年10月1日,中国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47亿,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动人口的数量、人口聚集态势进一步增加。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减弱,常住化和家庭化趋势日益显著,正在成为流入地城市稳定的就业者和居住者。也就是说,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增强,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蓝皮书中说,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平均居住时间达5年以上的占37%。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流动儿童比例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35%上升到2013年的58%。他们虽然被称为“流动儿童”,却从未在老家生活过,生存状态与父辈完全不同。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严峻?

异地中高考需求强烈

相较与“流动儿童”的概念,在舆论中,这些孩子多被称为“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者更通俗的“打工子弟”。蓝皮书介绍,截至2014年底,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为79.5%,仍有超过200万的流动儿童未能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在民办学校或者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中国大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向学前教育和初中后教育两端延伸。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城市管理中极易被忽视。初中后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家长迫切要求开放高中教育、要求参加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的诉求日益强烈。

在学前教育方面,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有关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管理规范,也未将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会难以得到保障,学前教育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在异地中高考方面,蓝皮书引用了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政策所课题组2013年至2015年的专项调研数据,这份调查显示,选择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是随迁子女的主要诉求,然而,现实中这一群体继续接受教育的情况却不乐观。

对于随迁子女的求学需求,蓝皮书称,各地虽开始实行积分入学、积分入户的居住证制度,从实践情况看,现行积分制入学管理的可供学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主要面向的是高学历的优势人群,低学历、低收入的农民工阶层尚难以受惠。蓝皮书说,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上制度和现实环境的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难在流入地继续升学。截至2014年8月,有27个省份明确了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从各省市公布的异地中考政策方案来看,随迁子女参与升学考试的资格条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流动儿童的教育如何破题?

推进高考改革

“流动儿童教育仍存在一些整体性和深层次的政策问题,亟待用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对此,蓝皮书建议,各地应突破计划控制的思维定式,通过科学地预测人口,调整城市规划,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顺应人口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扩大城市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简化和降低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在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方面,加大省级统筹,建立以流入地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体制;发展普惠性民办学校,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高考;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完善积分入户制度,撤除将居住证与连续社保挂钩,实质性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对于异地中高考的改革,改善和促进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应加强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科学预测流入地接纳“容量”,进行前瞻性规划,系统评估异地中考利弊情况,不断改进高中阶段招生政策。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异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继续升学和就业问题,也有利于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异地高考存在的问题,蓝皮书认为,根本解决之道或从“计划高考”变身“自由高考”。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深化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即打破现有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实施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新制度,高考从现在的计划高考变为自由高考,学生可自由选择报考学校,也就不存在异地高考问题。

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30个省份先后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或过渡方案,其中有12个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从2013年起全面开放异地高考,当年,有4500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获得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录取的机会;另外18个地区,则从2014年开始逐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2014年,异地高考人数增加到5.6万人;2015年,全国异地高考人数达7万人;2016年,仅广东一省就有9500多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获得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机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一财经日报 澎湃新闻等

图片:女性之声APP综合

编辑:姚瑶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