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红与黑,司汤达的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思潮的开山之作
在人生这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摘自《红与黑》
司汤达
生平
生于1783年1月23日的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因此虽然幼小的司汤达有一颗当作家的心,却并不被他的父亲所认可。
1796年司汤达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学习,期间曾获美文奖和数学首奖。
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
但一个意外打破了少年司汤达的行程,法国的革命形势愈演愈烈,司汤达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
在服军过程中,司汤达跟随拿破仑南下意大利,战胜奥地利军。初入米兰后不久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仍抱有作家梦的司汤达之后辞去军队职务并在米兰定居,开始练习写作。
但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又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
这段传奇的服役经历于司汤达而言意义非凡,对他之后的写作和对社会的描写也奠定了契机。我们在书中也可以看见一些影子。
开始创作
从1814年后定居米兰,历经3年,司汤达使用笔名M.B.A.A在意大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了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司汤达回到巴黎后,在1823年到1825年,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文论,并收录在《拉欣和莎士比亚》中。此后,司汤达开始转入小说创作。期间在巴黎出版了《罗西尼传》。
之后,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大大小小作品的出版以及耐性仔细的观察,一部伟大作品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发散。于是,在1829年司汤达开始动笔写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并于1830年脱稿。
《红与黑》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红与黑》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的天才。他继承了莎士比亚描绘“人的心灵的激荡和热情的最精细的变化”的事业,以出色的心理小说《红与黑》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
《红与黑》的创作背景
小说故事的原型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这个案件在地方曾轰动一时,司汤达对其感触颇深,将其改成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巨著,表现了他非凡的创作能力和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
19世纪初期,大革命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其遗留下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却仍在深刻影响着每一个法国人。拿破仑帝国的辉煌与衰落、波旁王朝的复辟与挣扎,这些历史事件如同双刃剑,既削弱了旧有阶层的权威,也催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贵族的衰落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了司汤达作品的重要背景。
司汤达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矛盾的时代,他要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深刻揭示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是对当时社会阶级流动性的深刻反思。
司汤达追求资产阶级精神,厌恶封建以及神学。他用笔做剑,辛辣地揭露、讽刺、批判昏庸黑暗的复辟时代的封建王朝。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
《红与黑》中的男主角于连
司汤达向我们展示了他如何出色地将技巧、道德、美学与政治融为一体,充分说明了这四个方面可以合而为一。由此也可以推断,如果将那些塑造司汤达的规范应用于所有的人,也能够培养出伟大的工匠、伟大的士兵、伟大的工人、伟大的学者,总而言之,一个无愧于“人”之称谓的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