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荀子的名言名句,天地合而万物自生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况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思想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汉代刘向校订后确定为32篇。

荀况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尊崇孔子,作为儒家子弓的私淑弟子,一生多数时间用于研究、传习儒家经典,讲学著述。他曾两次前往齐国讲学,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还前往秦国考察政治,向秦昭王建言,却未被采纳;最终在楚国任兰陵令,定居兰陵直至去世。

《荀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观点。在哲学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需要后天教化;还提出天人相分,鼓励人们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构建了正名学说。其文章论辩性强,善用比喻,多采用排比对偶,气势宏大。其中《成相》与《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撷取《荀子》经典名言15句,附上译文和鉴赏,以飨读者。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译文:懂得自我认知的人不会埋怨他人,明白命运规律的人不会抱怨上天;埋怨他人者会困顿,抱怨天命者失志气。

鉴赏:荀子以双重否定句揭示人生智慧,和孔子“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相呼应。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译文:不经寒冬怎识松柏长青,不历艰险怎见君子本色。

鉴赏:此句和子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意思相近。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十二位逆境贤者,正是这个道理的最好例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译文:道路虽近不走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不能成功。

鉴赏:这则箴言和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类似。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在《日喻》中还用盲人识日来比喻实践的重要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长在麻田不扶自直,白沙混入黑泥同流俱黑。

鉴赏: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环境的影响力,墨子见染丝感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孟母三迁、管宁割席都是这个道理的实践。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译文:没有专注精神难有真知灼见,不下苦功钻研难获显赫成就。

鉴赏:朱熹解释此句说:“如饥之必食,渴之必饮。”王羲之练字染黑池水,司马迁“究天人之际”著《史记》,都印证了这个道理。就像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没有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就难以达到“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译文:天地交融化育万物,阴阳交合催生变化,本性与教化结合天下太平。

鉴赏:此句展现荀子独特的天人观,既和道家“道法自然”不同,也和董仲舒“天人感应”不一样。朱熹称赞其“精微处直追周孔”,王夫之引申为“理势合一”。就像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抱负,强调人在自然规律中的主观能动性。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

译文:君子耳朵不沉溺靡靡之音,眼睛不注视妖冶之色,口中不说刻薄言语。

鉴赏:荀子以感官自律比喻品德修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出自《老子》 。真正的君子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主动远离诱惑,而非被动抵抗。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写道“耳目口体之欲,不可纵亦不可禁”,恰好和此句呼应——不是不能做,而是主动不做。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译文:浅水无法测量深海,愚者不能共商智慧,井底之蛙不可谈论东海的浩瀚。

鉴赏:此句如惊雷,道尽认知局限。庄子曾说“夏虫不可语冰”,韩愈也感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荀子更进一步:不是嘲笑他人局限,而是强调认知匹配的重要性。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

译文:不被赞誉诱惑,不因诽谤恐惧,遵循正道前行,端正修养自身。

鉴赏:这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外界的好坏所左右,正是这种境界;诸葛亮“静以修身”,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也与之同理。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 ,面对外界的风雨、诽谤,坦然处之,正是对“不恐于诽”的完美诠释。真正的定力,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关键在于坚守本心,始终如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虽有才能也须谦让,如此方成德行。

鉴赏:荀子将求知与修德融合。孔子“不耻下问”开启了这种求知谦逊的先河,朱熹“谦固美德,过谦者怀诈”进一步阐述了谦逊的度。明代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能者也要受制度约束,正是践行“虽能必让”。此句契合《周易》“谦卦”之道:地中有山,高而不显,强调人要有谦逊的品德。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译文:天不因人们讨厌寒冷取消冬季,地不因人们厌恶遥远缩减广阔,君子不因小人喧闹停止前行。

鉴赏:此句气魄可与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相媲美。司马迁受宫刑仍著《史记》,正是“不辍行”的有力证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气魄,也源于这种精神。荀子此句还多了一层哲思:让人认清客观规律,像四季轮回一样坚定不移。

曾国藩行楷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译文:君子重视自身修为,不空想天命眷顾,因此能每日精进。

鉴赏:此句堪称儒家版的“自助者天助”。王夫之解为“尽人事以待天命”,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是这个道理。不同于道家的“顺应自然”,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进取精神 ,人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利用规律,实现进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译文:自然运行有固有规律,不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不因桀的暴虐而消失。顺应规律治国则昌盛,违背规律施政必危亡。

鉴赏:荀子以犀利笔触打破“天人感应”的迷思。司马迁曾赞“究天人之际”,此句正是典型。正如《淮南子》所言“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提醒世人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遵循规律。苏轼“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从变化角度看天地瞬息万变,与此句在对事物规律的思考上形成哲学共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译文:身体劳累但内心安宁的事,值得去做;利益微薄而道义厚重的事,应当去做。

鉴赏:此语如警钟,打破功利主义的迷梦。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怀,正承接这一义理。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担当,恰是“义多”的生动体现。白居易“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诗句,与此形成精神呼应。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译文:说话得体是智慧,沉默得当亦是智慧。(知:通“智”)

鉴赏:荀子在此揭示了言语的辩证法,和孔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异曲同工,都强调说话要恰当其时。苏轼“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有智慧的人表面可能看似愚笨,恰可作为此句的注解。禅宗“不立文字”的机锋,庄子“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的感慨,都在这句的智慧范畴中相互映照。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