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历史价值,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意义
一、核心观点
1.1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胜利 90 周年,长征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坚韧不拔。
1.2 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时代发展
长征精神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传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例如,绵阳市委党校举办 “红军长征精神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来自多个地区的领导、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将长征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文化方面,长征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长征故事、参观长征遗址、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可以让青少年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1.3 纪念长征,开创未来
通过纪念长征胜利,我们可以汲取历史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领导智慧,这些智慧包括正确的战略决策、灵活的战术运用、坚强的领导核心、紧密的军民关系等。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长征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我们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新的长征路上,跨越 “雪山”“草地”,征服 “娄山关”“腊子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长征历程回顾
2.1 重要战役与事件
2.1.1 湘江战役:惨烈与转折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北部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共 30 万人封锁湘江,计划 “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红 3 军团第 5 师在新圩附近奋战三昼夜,以伤亡 2000 多人为代价,成功完成了阻击桂军,保证中央红军左翼安全的任务。红 1 军团军团长林彪则率 2 个师与湘军 3 个师展开肉搏战。红 5 军团 34 师长期承担红军长征的总后卫任务,阻击国民党军的追击,最终全部牺牲。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减少到 3 万余人。但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为红军长征走向带来重大转折,让红军更加坚定了战略转移的决心。
2.1.2 血战独树镇:突破围堵
1934 年 11 月 26 日,红 25 军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遭遇国民党军伏击。当时寒风刺骨,风雪交加,红军战士衣着单薄,手被冻僵,拉不开枪栓,陷入被动。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从交通队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副军长徐海东率 223 团赶到,经过一番恶战,打退了敌军的进攻。红 25 军以不足 3000 人的兵力击退了数十倍的堵击之敌,当晚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挺进的战略转移任务。此战,红 25 军近百名将士英勇牺牲,200 余人身负重伤。血战独树镇粉碎了敌人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长征途中的阴谋,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2.1.3 四渡赤水:军事奇迹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等领导的一次军事奇迹。1935 年 1 月至 3 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界地区,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毛泽东指挥红军巧妙地运用运动战,四渡赤水,充分发挥了红军徒步快速机动的能力,将 “走” 与 “打” 相结合。一渡赤水,红军救红军于生死;二渡赤水,红军出其不意,攻敌不备成功;三渡赤水,再次调动敌人;四渡赤水,红军将国民政府军队摆脱在两岸一带,之后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四渡赤水体现了毛主席军事思想中的 “敌变我变,兵不厌诈” 的原则,以及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水平。
2.1.4 嘉陵江战役:配合中央红军
嘉陵江战役是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而发动的重要战役。1935 年 3 月至 4 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川甘边境发展,决定在苍溪、阆中之间西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作战方针,以主力一部出击陕南,调动沿江敌人向北行动,为在苍溪、阆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3 月 28 日晚,战役开始,红 30 军一部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建立起登陆场。随后,红 31 军、9 军、4 军开始渡江作战。4 月 2 日,红 88 师、93 师和 91 师 1 个团兵分三路,击溃防守剑门关南部汉阳铺的国民党军第 3 团,肃清了剑门关关口外围敌人。4 月 18 日,敌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红军经过艰苦作战,击溃敌军。嘉陵江战役共歼敌 12 个团约 1 万人,攻克县城 8 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起梓潼、北达青川的近三百里的广大区域,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2.1.5 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天险突破
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战役。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区。国民党深知大渡河是阻挡红军前进步伐的一道天然屏障,蒋介石紧急调集中央军和川军 10 万余人,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5 月 24 日,中央红军先夺安顺场,而后发起渡河战斗,成立突击队强攻占领了北岸渡口,阻止了敌人的反攻。由于追敌迫近,部队缺少渡河工具,渡河速度过慢,毛泽东和中革军委领导果断决定兵分两路,夹江而上夺取泸定桥。5 月 29 日下午 4 时,由红四团 22 名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枪林弹雨攀过悬空的铁索,夺取了泸定桥。后续部队立即过河攻克泸定城,歼灭守敌一个团。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歼灭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
2.1.6 包座战役:北上关键一战
包座战役是红军北上的关键一战。1935 年 8 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阿坝地区的包座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红四方面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包围了包座的国民党军,然后伏击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经过激烈战斗,红四方面军成功歼灭国民党军 5000 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包座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通道,为实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创造了条件。
2.1.7 吴起镇战役:胜利新起点
吴起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艰苦跋涉,到达陕北吴起镇。国民党军骑兵部队对中央红军进行追击。毛泽东亲自指挥中央红军进行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成功击退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吴起镇战役标志着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 长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2.2.1 确立领导地位与战略方针
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战略决策逐渐得到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认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长征也确立了北上抗日的总方针。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始终坚持北上抗日的目标,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奋斗。
2.2.2 转危为安与稳固后方
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长征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稳固的后方。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2.2.3 铸就长征精神与民族集体无意识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铸就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等。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长征精神与民族集体无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长征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长征精神的当代体现
3.1 方向与路线的重要性
长征开始时,红军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后来逐渐探索出了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在当代,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企业发展中,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能够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从长征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只有明确目标,找准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稳步前行。
3.2 信仰与精神的力量
长征中,红军战士怀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当代,信仰和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工作中的压力,我们需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守信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信仰能够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精神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正如黄大年等科学家,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投身科研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3 经受考验,百折不挠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经受了饥饿、寒冷、疲劳等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但他们始终百折不挠。在当代,我们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经济压力、职业竞争、社会矛盾等。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可能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创业者会遇到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只要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有可能成功。
3.4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中,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苦难中寻找乐趣。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这种乐观精神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不能消极抱怨,而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遇,从挑战中获得成长。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
3.5 长征精神与基层党建
将长征精神融入基层党建,能够打造过硬队伍,坚定理想信念。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内涵,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3.6 “四渡赤水” 精神的启示
“四渡赤水” 是长征中的一次经典战役,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智慧和启示。“四渡赤水” 体现了毛泽东等领导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水平,也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 “四渡赤水” 精神,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要善于把握机遇,灵活应对挑战。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四、纪念活动与传承发展
4.1 长征胜利 90 周年纪念活动
2024 年,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长征胜利 90 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建龙岩,举办了 “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 专题晚会,以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背景创作,展现从长征出发到胜利会师,再到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晚会中的情景舞蹈《零公里》《血战湘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等节目,生动地再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的力量。
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烂阳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90 周年 “粤湘桂黔” 四省联动文艺汇演在此举行,来自四省 (区) 红色文化宣传员及附近村民群众 400 余人重温中央红军长征革命历史。演出在歌舞《红军从咱家乡过》中拉开帷幕,《红色通道好运侗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星闪闪》等二十多个节目轮番上演,表达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怀,博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此外,上海举办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九十周年《长征组歌》交响合唱音乐会,众多优秀的歌唱家、指挥家共同演绎了这部经典作品,带领观众回顾长征的壮丽史诗。
在江西,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 “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 红色走读实践研修活动。来自 13 个省份 29 所职业院校的 500 余名师生,用脚步感受长征的艰难,用心铭记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活动在江西井冈山、江西瑞金、湖南汝城、贵州遵义、四川凉山、陕西延安等地开展,组织了重走长征路、祭奠红军英烈、参观长征纪念馆等活动,以及 “共话长征” 思政课比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歌曲演唱比赛。
寻甸县也开展了一系列重走长征路活动。2024 年 “寻游四季・巧渡金沙长征路 共赴万里新征程” 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在七星鲁口哨正式启动,包括鲁口哨红色地标欢乐打卡定向赛和柯渡红色地标徒步穿越赛。活动中设置了红军长征知识问答打卡点、民俗文化体验等环节,为游客带来全新的红色旅游打卡体验玩法。
4.2 传承长征精神的举措
传承长征精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教育宣传。在学校教育中,将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述长征故事、观看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在社会教育中,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点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长征精神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将长征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在经济建设中,发扬长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学习长征精神中的不畏艰难、敢于突破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社会治理中,践行长征精神中的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再者,要开展重走长征路等体验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重走长征路,亲身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内涵。通过体验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最后,要加强文艺创作。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以长征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让长征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五、风险与挑战
5.1 历史记忆淡化风险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面临着被逐渐淡化的风险。如今,距离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 90 年,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新一代,没有亲身经历过长征的艰难困苦,对长征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影视作品和教育活动。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新的事物吸引。据统计,每天全球产生的数据量高达数百亿 TB,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中,长征历史很容易被淹没。
同时,一些年轻人对历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他们更热衷于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活动。例如,热门的短视频平台上,娱乐、搞笑、时尚等内容往往占据着大量的流量,而关于长征历史的内容则相对较少被关注。这种现象使得长征历史记忆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强化,长征这段重要的历史记忆可能会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
5.2 精神传承面临挑战
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长征精神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践行逐渐淡化。如今,人们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便捷的服务,很难想象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们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据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家庭的平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增长,这与长征时期的艰苦朴素形成了强烈反差。
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给长征精神的传承带来了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些人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忽视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与长征精神中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核心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此外,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领会长征精神。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为了完成工作指标,不得不加班加点,很少有时间参与长征精神的学习和传承活动。
再者,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也给长征精神的传承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上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容易误导年轻人。同时,一些对长征历史的恶搞和不恰当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长征精神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六、未来展望
6.1 持续弘扬长征精神
在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弘扬长征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长征精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教育是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渠道。学校应进一步加强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的教育,将其融入课程体系,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长征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长征精神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广泛传播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提高公众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文艺创作也是弘扬长征精神的有效手段。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长征历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小说、诗歌、音乐等。这些作品可以以生动的形式展现长征的壮丽画卷,让长征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例如,近年来一些优秀的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如《长征》《伟大的转折》等,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为弘扬长征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6.2 为国家建设注入动力
长征精神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注入强大动力。在经济建设方面,长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将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努力开拓进取。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可以学习长征精神中的不畏艰难、敢于突破精神,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广大干部群众可以发扬长征精神中的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文化发展方面,长征精神将为文化创新和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长征文化的内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作品。同时,长征精神中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等价值观也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丰富的营养。例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将长征文化与旅游、影视、演艺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长征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长征精神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我们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蒋玉五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