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垄断资产阶级,苏联国企改革

2025-02-15 最新 评论 阅读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国营企业曾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典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形成。

苏联国营企业的蜕变,首先源于政治权力的更迭和领导权的篡夺。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新的权力斗争。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新老资产阶级代表,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篡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将无产阶级专政转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这一过程标志着苏联国家性质的深刻变化,也为国营企业所有制的蜕变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立即着手改变苏共党的路线和政策,大规模地改造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异己,安插亲信,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构建起一个由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控制的政权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国营企业的领导权也逐渐落入这些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手中。

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基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推行了一系列以利润挂帅、物质刺激为核心的修正主义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表面上打着“改革”的旗号,实则是在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早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他就提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试图通过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刺激生产。

然而,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企业控制权铺路。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经理和厂长逐渐获得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人事权以及利润分配权,他们开始按照资本主义的原则来经营和管理企业。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他提出了“新经济体制”,通过立法形式将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原则固定下来。

在这一体制下,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市场调节权,利润成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企业开始大量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忽视了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贡献。

随着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在国营企业中的崛起,他们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也日益加剧。

他们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分配政策,将企业的利润最大限度地据为己有,而工人则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和奖金。

这种剥削制度不仅严重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控制下,企业的生产资料被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支配和使用这些资源,而无需顾及社会的整体利益。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不惜牺牲环境、资源和社会福祉,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掠夺。

此外,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还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来打击异己、排斥竞争对手,并通过控制媒体和舆论来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形象。

这种垄断和专制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操控下,苏联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本质逐渐发生了蜕变。

原来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被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占有和支配。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来谋取私利,而广大工人则被迫沦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

这种所有制的蜕变不仅改变了企业的性质,也深刻影响了工人的地位和处境。

他们不再是企业的主人和创造者,而是变成了被雇佣的劳动力。

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无情地剥夺和占有,而他们自己则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和有限的权利。

在这种制度下,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摧残。

他们失去了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开始变得消极和沮丧。

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苏联国营企业之所以沦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企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和缺陷,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