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作者 蒋作梅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关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而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中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逻辑理论。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新质生产力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针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如何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及如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进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引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能力和品质。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之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就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在创新引领、数据驱动、智能转型、绿色低碳等方面,促进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质生产力,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质生产力,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创造了发展空间,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
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是在准确把握当今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面对加速发展的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本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技术支撑,强调数字生产力、知识生产力以及智能生产力。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和机遇。对于数字化技术创新、产业化科技成果以及智能化经济发展而言,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检验平台,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从实践逻辑上看,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除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外,新质生产力还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能够推动社会结构变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逐渐被新型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所取代。这种变革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还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公正。这种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它不仅是推动当前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更是塑造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未来,新质生产力将继续引领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潮流,将推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催生新的社会组织和形态,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谐、包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形态和水平,造就更高水平的社会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含着物质文明,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可以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其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根本的要素就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是人们实践能力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和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全新发展方向和重要战略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涵盖教育、科技、国防、外交、安全等各个具体领域,它们都要依托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的本质是实践,因而实践是生产力的源泉,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正是当前我国进行的伟大实践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人们通过实践而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源于人类对生产实践活动的改造,并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但它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而是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创新和提高的起点。
(责任编辑 苏宇箫)
[本文系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路径探究》研究成果]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