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对世界有什么帮助

2025-02-15 最新 评论 阅读

 

提问:李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请问,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解读:罗建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伴随中国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日益全面深入参与全球事务,不断提出深受世界欢迎的公共产品。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全球使命和世界责任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展现新气象、新特色的重要方面。

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立志要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我们党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天下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崇尚“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道德操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自身极为贫弱的时候坚定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后,携手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与发展;当前,更是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特别是物质性公共产品,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还跃升为世界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和对外投资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还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维系世界经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G20的重要成员国,是世界银行和IMF的第三大份额国,在重大国际经济组织中拥有重要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中国软实力的显著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道义力量。伴随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而且政治和社会稳定持续巩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启发性、理论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可亲性更加突出。中国向世界所作的贡献,不只是不断增加的贸易、投资、援助和发展机遇,还包括不断增长的价值和理念的感召力,倡议和主张的塑造力,方案和行动的影响力,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所呈现出的吸引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全面参与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并由此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但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本质上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大调整,必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矛盾和斗争,自然会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旧思维挥之不去,赢者通吃、唯我独尊、号令天下的老做法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世纪疫情之下,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冲击,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国际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能够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凝聚国际共识、推进共同行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方面。

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

为人类社会提出共同追求的重大愿景。新时代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最重大理念,当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就是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新型伙伴关系,共建共享、互商互谅的国际安全格局,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全球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多元文明体系,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其实质,是中国为回答“时代之问”主动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提出的重大主张,是基于人类历史教训、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而描绘的世界蓝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

为不同文明凝练出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规律,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内在逻辑关系是,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首要追求,深刻关照着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公平与正义是全球治理的共同理想,深刻表达了人类社会对国际秩序的共同期盼;民主与自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由物质追求、秩序构建走向更高水平精神追求的必然要求。六大要素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形成了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抓住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画出了不同文明的价值“同心圆”,为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提供了精神纽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共识。

为国际关系呈现普遍适用的新规范新规则。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伙伴关系新思维,明确提出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是国际交往的政治基础,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建设的应有方向,合作共赢是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三者共同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以充分发挥政党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引领作用,通过政党交往推进人类社会的相互尊重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为世界发展提供各国所需的新思路新倡议。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发展失速、动力减弱、创新不足、公平缺失等诸多问题。中国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把发展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积极为世界发展打造新平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中国提出并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建并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倡议并举办上海进口博览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打造全球发展共同体,就是旨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的疫后重建,推动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为世界和平贡献建设性的中国主张和行动。中国积极捍卫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核心地位,已经成为联合国会费和维和经费的第二大贡献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大国。中国以更加积极进取姿态建设性参与若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诸如朝核问题、缅甸问题、阿富汗问题、中东和平问题等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更多的应对思路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主张打造全球安全共同体,就是要弘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各国朝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为全球治理提出务实有效的新方案新动议。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的签署,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历次大会和谈判,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明确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抗疫,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大支持,增加疫苗和药物的可及性,全面落实G20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为推进全球治理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国际社会的事务由各国共同协商解决。

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以多边主义为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霸道行径,坚决反对以“小圈子”“小集团”搞党同伐异的冷战思维。中国倡议打造了一系列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机制,诸如金砖国家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实现了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全覆盖。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携手发展中国家为国际体系建制度、立规则、定方向,推动世界更为有效地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同时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长远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学习时报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