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八路军参谋长

2025-02-13 最新 评论 阅读

 

作者:莫孤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全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旅长分别是陈光、徐海东、卢冬生、陈伯钧、王宏坤、陈赓,都是红军时期担任军、师级领导的资深将领,而六个旅的参谋长则分别是陈士榘、陈漫远、姚喆、唐子奇、唐天际、李聚奎,也都是有着丰富司令部工作经验的军事人才。

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这六位参谋长中,陈士榘战功最大,名气也最大。他是跟随毛委员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的元老级人物,主席曾说"我们是一个山头的"。他在战争年代的职务大多数都是参谋长,红军时期当过军参谋处长、军团作战科长、师参谋长,抗战期间,他作为343旅参谋长,协助旅长陈光指挥了平型关、广阳伏击战,率部进入山东后升任115师参谋长。

最能体现陈士榘军事才华的还是在解放战争中,在担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时,指挥了宿北、鲁南战役,对战役胜利起到重大作用。在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后,参与指挥了华野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是陈粟首长的得力助手,同时还曾指挥华野西进兵团(陈唐兵团)取得攻克洛阳、开封的重大胜利。既能运筹帷幄,又能一马当先,这样的能力和功绩,在同级别的将领中也是不多见的。无论讲资历、战功还是级别,陈士榘建国后授予上将军衔是无可争议的。

陈士榘(左)陈赓在洛阳战役中

386旅参谋长李聚奎资历很深,他是跟随平江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的,长征时期曾是红1军团1师师长,大名鼎鼎的"三杨"曾是他的部下。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有一批一方面军干部被抽调到四方面军去,李聚奎就是其中之一,担任红31军参谋长。在经历了惨痛的兵败河西走廊后,一路乞讨回到延安的李聚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主席称他是"虽败犹荣",让他给陈赓当参谋长也是没有异议的。

李聚奎解放战争中一直在东北从事后勤工作,贡献很大,但毕竟没有一线带兵作战的风光。解放后他一度转入地方领导石油战线,后来又回到军队,干起了后勤老本行。他的资历够得上大将,但综合战功、级别等一系列因素,1958年补授上将军衔是合情合理的。

抗战时期的李聚奎(右)

提起姚喆,人们就会想到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那些纵横草原的骏马。他也是参加过平江起义的红军元老,长征时期是团级干部,也曾在军团司令部当过作战科长,熟悉参谋业务,因此被任命为358旅旅长。唐天际参加过南昌起义,长征时期是师政治部主任。既然是政工干部,为什么会派他担任385旅参谋长呢?因为他毕业于黄埔四期,是科班出身的军事干部,而且在井冈山时还当过红四军代理参谋长,这是人家的老本行。

1938年,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

姚喆和唐天际的资历够得上上将(特别是唐天际),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功并不突出,这和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及担任的职务有关,因此他们被授予中将军衔,也是合理的。

1952年,唐天际在荆江勘察地形

344旅参谋长陈漫远和359旅参谋长唐子奇均没有授予军衔,这是为何呢?

唐子奇参加过南昌起义,隶属贺龙的20军。起义失败后辗转来到湘赣苏区,曾在红6军团任作战科长,精通司令部业务,萧克说他是"活地图"。八路军359旅主要红6军团构成,唐子奇由120师师部参谋调任旅参谋长,作为陈伯钧和王震的得力助手,组织了名垂青史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也许是农垦工作干得太出色,刚解放唐子奇就被派到林业部,后半辈子全部献给了国家的农林事业。由于早早退出了军队系统,他没有授衔。如果授的话,应当是中将。

唐子奇

陈漫远参加过百色起义,红军时期曾当过1军团2师的政治部主任,和唐天际平级。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徐向前领导下参加了解放山西的诸多战役,曾任1野18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按照他的历史职务和副兵团级别来衡量,如果授衔,上将和中将皆有可能。但由于缺少突出的战功,授中将的可能性更大。

曾经流传一个说法,说参加过百色起义,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兵团领导职务的,除了陈漫远还有一个韦国清(其实还有李天佑和莫文骅),解放后他们二人都在广西工作,因此评上将只能二选一。当初广西上报总部的是陈漫远,但胡志明在主席面前帮着担任过援越抗法顾问的韦国清说话,主席征询陈漫远的意见,结果身为广西第一书记的陈漫远把上将的名额让给了副书记韦国清。

18兵团领导在太原前线,左起:周士第、徐向前、陈漫远

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韦国清授上将不需要别人让,也不需要照顾。实际上,韦国清在长征时期就是干部团特科营营长,抗战时期开辟苏北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华野四大主力之一苏北兵团的司令员,以这样的资历和战功,完全符合上将标准,哪里还用得着胡志明来帮着说话?陈漫远没有授予上将,和韦国清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原因是他在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因此才没有授衔。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