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
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发展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意义上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所作的一般概括和总结,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
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有规律发展的
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然而,人类在社会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人类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使社会规律服从于自身的意志并利用它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在人们想象的“天国”之中,而是根植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现实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本质联系。
2.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各种各样活动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首先,人的生存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其次,人类在遵循一定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书写自己的历史。再次,社会发展是通过人的发展最终体现出来。
3. 社会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则须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即人类征服自然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同时,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又形成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4.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抗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由于不同阶级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利益也不同,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必然会通过一定阶级斗争形式表现出来。
5.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
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灭亡,进而被更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
二、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欧洲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它们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进行着各种或隐蔽或公开的斗争。
其次,共产主义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共产主义既是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动力,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在马克思的思想论著中,并没有关于共产主义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直接论述,但这一思想却蕴藏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最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主要建立在对西欧历史发展资料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仅限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国家,坚决反对把这个理论绝对化、普世化。
三、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在伦敦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期间他完成了《1857—1858经济学手稿》(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以不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中心,把历史的发展与个人力量的发展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全面考察现实的人在自主实践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发展阶段,以及人与人建立联系的不同方式,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首先,人的依赖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即今天所谓的自然经济阶段。
其次,物的依赖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第二种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及交换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并开始了交换,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大大减少,人们开始了对物的追求,形成了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不再是自然经济而是商品经济。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是人类终将到达的第三种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也即产品经济社会或时间经济社会。产品经济是马克思设想商品经济消亡以后,存在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经济形式。
四、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
欧洲革命中心东移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到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基于对东方落后国家特有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丰富的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
1. 东方社会发展受外部条件的双重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先进国家不断对东方落后国家进行资本和战争输出。马克思认为这种资本和战争输出对东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2. 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大峡谷”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社会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马克思在晚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3. 东方社会实现“跨越”需要多种条件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伟大设想,而且还以俄国为例具体分析了东方社会实现“跨越”的多种条件。一是东西方革命“互相补充”。二是俄国应适时爆发革命并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三是欧洲无产阶级取得胜利。
五、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性逻辑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通过考察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特点及其矛盾运动规律,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且他还站在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高度,从整体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元性规律
人类历史的进化与自然界的进化一样,都要受内在的一般的规律支配。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不在人们想象的“天国”之中,而是根植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现实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本质联系。
2.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呈多线展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元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跨越马克思所揭示的“三大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线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具体社会发展形态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甚至有的民族和国家受特殊的历史条件影响,还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
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元多线的整体性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时就明确其仅限于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从未把它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晚年的马克思在认真研究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历史之后,断定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因此,从整个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成果来看,马克思最终坚持的人类社会发展图式是一元多线的。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作者:陈跃 江亲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阮益嫘/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