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忏悔录是谁的作品

2025-02-13 最新 评论 阅读

 

一领了年金,我就不敢说真话,就失去了言行的自由,就不能勇敢行事了,我往后还能独立自主和远离名利吗?一接受了年金,我往后就得阿谀奉迎,或者闭着嘴巴,什么话也别说。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我本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我了解所有一切有社会地位的人。除了没坐过国王的宝座以外,我在最底层社会和最高层社会都待过。

——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年诞生于日内瓦,1778年逝世于法国的埃默农维尔。1778年7月4日夜11时,当他在埃默农维尔湖中的白杨岛上入土时,为他送葬的,只二三友人和住在附近的一群农民。晚风习习,农民手中的火把时明时灭,景况十分凄凉。

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法国国民公会通过决议:重置棺木,将卢梭的遗骸移葬首都巴黎。

1794年10月11日,巴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拥向街头,跟随全体政要和各界代表,将卢梭的灵柩护送到“供奉不朽的人的殿堂”邦德翁,在他的灵柩前默哀致敬。

这位钟表匠的儿子,生前困顿,死后备极哀荣。他的一生,充满了令人悲伤的故事,也充满了令人赞美的传奇。他的《忏悔录》就是为记述他的一生经历而作。

让-雅克·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卢梭全集》

[法]卢梭 著 李平沤 译

在法国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先驱。让一雅克·卢梭就是其中之一。他观察人类社会,他著书立说,揭示人类社会弊病产生的原因,提出根治疾病的良方,指出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向。

他在他的《论科学与艺术》中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败坏了社会的善良风俗,使人养成了骄奢淫逸的习气。表面上是在进步,实际上是在腐败和堕落,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呢?

他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在这本书中“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了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使人们看到了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他在1751年9月《答斯坦尼斯拉斯·勒辛斯基的驳难》中指出:社会祸患产生的根源“首先起因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许多不公正的事情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法]卢梭 著 李平沤 译

如何医治社会的弊病呢?

卢梭认为应当从教育人手。他对身患沉疴的人类社会虽然持悲观态度,但他对人是乐观的:社会败坏了,但人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获得新生。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他撰写了《爱弥儿》。这本书哺育了近代和现代教育学,瑞士的裴斯泰洛奇(1746-1827)、德国的福禄贝尔(1782-1852)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1870-1952)都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丰富了他们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实践和创新。法国19世纪的夏多布里昂说:“这本书(《爱弥儿》)在现代的欧洲引发了一场彻底的革命。这本书的出版,是欧洲各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自从这本书出版以来,法国的教育完全变了样。谁改变了教育,谁就改变了人。

教育改变了人,使人获得了新生,但这并不等于人就获得了幸福和自由。要使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还必须对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他的《社会契约论》就是为彻底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作的。这本书唤醒了在君权神授说中沉睡了千百年的人民;它告诉人们:“主权在民”是昭如日月的真理,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这本书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及19世纪风起云涌的各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卢梭为人类的福祉而写作。他因著书立说出了名,但不幸的是,他也因著书立说招了祸。1762年5月,他的《爱弥儿》一出版,立即遭到查禁,受到官方、教会和索尔邦神学院的围攻,书被焚毁,巴黎高等法院下达逮捕令,缉拿这个“试图颠覆社会秩序”的日内瓦人。卢梭一得到友人透露的消息,便连夜出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

在居无定所、到处被人驱赶的流亡生活中,他回顾他的过去,开始写他的《忏悔录》。

《忏悔录》分两部分,上册和下册。上册(第1卷至第6卷)从他的诞生叙述到1742年他带着他的音乐“数字记谱法”从夏梅特到巴黎;下册(第7卷至第12卷)追忆的是他登上文坛之后的不幸遭遇和被逐出圣彼埃尔岛之后不得不流亡英国的经过。

读者不难发现,上、下两册的笔调有明显的不同。上册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好像是在讲故事,他说:

上册是在伍顿和特里堡写的,当时的心情怡然自得,非常愉快。我所回忆的往事,件件都给我带来新的欢乐。我愈回忆它们,便愈感到新的乐趣。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谋篇布局、斟酌词句,直到把文字写得满意为止。

而写下册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忧伤,书中记述的,“全是灾祸和一些人的背信弃义的行为,全是令人痛心的往事。”他说:“我本想把我要讲的事情全都埋葬在沉沉的黑夜里,然而有些事情又不由我不说。”因此他行文处处都流露出抑郁之气。不过,在痛苦的回忆中,也不乏感人的故事,例如一谈到卢森堡元帅,文中便充满了诚挚和朴实的友谊;他对圣皮埃尔岛的风光的描写,笔法明快,读之使人感到如同身临其境。

不过,《忏悔录》写作的重点,据卢梭自己说,事实和景物的记述固然力求详尽,但更侧重的是他内心活动的描写。他说,他写这部《忏悔录》的目的,是使人们准确了解他“这一生在种种不同的境遇中的内心感情”。他在全书开篇的篇首题词“披肝沥胆”四字的含义,就在于此。

他把他的“本来面目真真实实地展示在他的同胞面前”。既不护短,也不美化自己。他勇于自揭丑行,他对他诬陷女佣玛丽蓉一事便痛悔了一生,到他晚年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时还追述了他少年时候所说的那句“坏良心的谎话”。明明自己是贼,偷了主人家的一条丝带,却谎称是那个小姑娘偷来送给他的。他说他每一想起此事,便心乱如麻,彻夜难眠,“似梦非梦地看见那个可怜的姑娘来谴责”他的罪行。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卢梭诞生在信奉卡尔文教义的日内瓦,童年时候喜欢读普鲁塔克的书。他高自期许,想做一个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然而,这个敢模仿古罗马英雄行为的少年“勇士”,在年满十八岁那年却经不起考验,暴露出自己是一个临事胆怯的懦夫。1730年4月,他受华伦夫人之托,护送音乐家勒·梅特到里昂。勒·梅特是一个癫痫病患者,华伦夫人嘱咐卢梭:勒·梅特需要他陪伴多久,就陪伴多久。

然而,到里昂之后的第三天,当我们在离我们下榻的旅店不远的一条小街经过时,勒·梅特先生又犯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使我害怕极了。我赶快大声喊叫,求人来帮助;我说出我们住的旅店的名称,求大家把他抬回旅店去。然而,正当人们赶来救一个倒在街上、失去知觉并口吐白沫的病人时,他唯一的朋友和依靠的人却抛弃了他,趁大家没有注意我的时候,我赶紧走出小街,溜之大吉。

写到这里,他长长舒了一口气,他说:“感谢上苍,我终于把我第三件难以说出口的丑事坦坦白白地全盘说出来了。”

他好幻想,有活跃的想象力,有时候甚至想入非非。1731年他跟随一个冒牌“主教”以重修耶稣圣墓为名,到处骗取捐款。到了索勒尔,被法国驻索勒尔大使识破了真相。大使念他年幼,不但没有追究他帮那个“主教”招摇撞骗的恶行,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资助他到巴黎,使馆官员还给他写了介绍信,介绍他到巴黎去找一位上校,帮他安排一个工作,挣碗饭吃。这一下,他高兴得忘乎所以以为一到军中就会当一个军官,将来还要当元帅。他美妙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脑际。他描写他去巴黎途中的兴奋心情,跃然纸上。他说:

我晃晃荡荡,一路步行。……我美妙的幻想一直伴随着我。我奔放的想象力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漫无边际地异想天开过。如果有人请我坐他的马车,如果有人在路上与我攀谈,我是一定会生气的,因为他打破了我在步行途中在脑子里构建的空中楼阁。这一次,我幻想的是军旅生涯,我去投奔的是一位军人,我一去就会当一名士官。……我的近视眼虽然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我记得有一本书上曾经说过朔姆贝格元帅的眼睛非常近视:他眼睛近视能当元帅,我卢梭的眼睛近视,为什么就不能当元帅呢?我胡思乱想,越想越兴奋、越离奇,仿佛看到了前方到处是士兵、城堡、战壕和炮队,我在炮声和硝烟中,手持望远镜,镇定自若地发布命令。然而,当我走过碧绿的田野,看见丛林和小溪的时候,这动人的景色便不禁使我发出几声忧伤的叹息。我感到,尽管我获得了赫赫战功,但我的心是不喜欢这喧嚣的场面的。转瞬之间,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怎么又感到我身处可爱的牧场,从此不再去想望什么靠军功飞黄腾达了。

青少年时候的卢梭做了许多荒唐事。他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竟公然向几位在旅途中结识的女士胡吹自己是什么“英国激进民主主义者”,名叫达丁先生。他只跟音乐家勒·梅特学了几天音乐,连乐谱都不怎么看得懂,而流浪到洛桑的时候,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竟决定“在洛桑闯荡一番,以教音乐谋生”。而且还敢为一个名叫特雷托朗的教授家举办的音乐会特地作一首曲子,亲自当指挥,结果大出其丑。不过,他后来也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家,会作词也会作曲。因此,他在《忏悔录》中追忆那次在特雷托朗教授家失败的故事时,深有感触地说:“可怜的让-雅克呀,……你哪能料到将来有一天在法国国王和宫中的贵妇们面前,你作的音乐将赢得大家的啧啧称羡和阵阵掌声。”

行事荒唐可笑的少年卢梭,成年之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成年之后的卢梭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典型。他少年时候没有上过学,连一天的学校教育都没有受过,直到他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他在《忏悔录》中叙述了他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治学的方法。他说他是“怀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毅力,一步一步地走上做学问的道路”的。1738年他写了一首长诗,题名《华伦男爵夫人的果园》。他在诗中谈到了他的学习心得,列举他深入钻研过的政治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不下四十人之多。他书读得多,但他并不“食古不化”;他能融会贯通,再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写出了《社会契约论》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1750年,他以《论科学与艺术》这篇论文一举成名,登上了文坛。成名之后的卢梭决定今后一生都要过他论文中所描述的那种合乎自然的简朴的生活。他对他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从衣着和服饰改革做起:他不穿细布衣服,不穿白色长袜,不戴金银饰品,尤其决定从此不追逐名利。他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他做到了。1752年10月18日,他的芭蕾舞剧《乡村巫师》在法国国王的离宫枫丹白露演出,大获成功。当天晚上,宫中官员通知他:一位亲王奉国王之命,第二天要领他去觐见国王,国王要亲自宣布赐给他一份年金。那天夜里,他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按照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独立不羁,我行我志。他没有去觐见国王,没有接受国王赐予的年金。他说:

第二天天刚亮,他就离开了枫丹白露。

他离开枫丹白露的消息一传开,便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大多数人说他此举是前所未闻:国王接见,这是多么光荣,多少人求之不得,而这个平民竟公然拒绝,放弃可以说是已经到手的年金,这难道不是傻透顶了吗?只有少数人说他把受国王的接见看做是一种虚荣,年金是一条束缚人的锁链。他对这两者都表示拒绝,可见他立身高洁,是一位真正的贤哲。

过了几天,他见到了狄德罗。狄德罗认为:不去见国王,这不算罪过,但不应该不要年金,建议他趁宫中尚未向外宣布他放弃年金,赶快向办理此事的官员表示接受。卢梭没有采纳狄德罗的建议。两人还为此事发生了争执。卢梭对狄德罗热衷年金一事感到惊讶,他说他“没有料到一个哲学家竟对这个问题谈得如此起劲儿”。

卢梭把这件事情写进《忏悔录》,看来,是在向人们提出挑战,看谁面对如此诱人的名利双收的机会,能像他那样淡然处之,看谁在上帝面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李平沤

戊子仲秋2008年10月

于北京惠新里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