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台湾《立报》社论:诺贝尔奖的文化霸权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社论:诺贝尔奖的文化霸权

  

  2010-10-18

  

  上周,诺贝尔经济奖公布,由两位美国籍与一位英国与赛普勒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者分享。得奖的理由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市场搜寻摩擦(search frictions)分析」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求职者找到工作需要付出代价。由于有些失业者未必付得起这个代价,因此就会发生失业者找不到工作、公司招募不到需要的员工这种矛盾现象。在金融海啸造成美国等许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这个理论适时提供这些国家统治阶级为高失业率辩护的武器。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奖颁给这3位经济学者的主要原因。

  

  不少人指出,这个理论根本就是常识。经济学者大费周章建立这个充满术语与数学公式的理论,结论却是每位求职者早就知道的事。换言之,这个理论并未提供人民对于经济现象的任何洞见,更未曾对经济学说或思想有实质贡献。一个科学理论如果只能把人们都理解的现象用繁琐的专有名词以及符号包装起来,很难说是重要的学术创见。

  

  这并不是说,诺贝尔经济奖的评审委员学术水准太低。纯粹从学术角度来看,过去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不乏学术贡献卓越的学者。但是,诺贝尔经济奖长年受到各种批评,而非自今年起。在各类批评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获奖的题材选择。得奖者多为研究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经济现象,很少探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现象的理论。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奖开始颁奖以来,只有1979年的获奖题材与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直接有关(另外,1998年的印度经济学者阿玛提亚‧森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对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俱有较大的实用性)。然而,这40多年的世界经济经历激烈变迁,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迅速掘起,这个波澜壮观的变迁,却完全没有反映在诺贝尔经济奖的遴选上。

  

  这并非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掘起缺乏理论研究,只是这些研究题材诺贝尔奖委员会不感兴趣。甚至,上述唯一以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为题材的1979年获奖者刘易斯(Arthur Lewis)与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基本上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然而,发展经济学从二次大战后即非常蓬勃。许多研究对第三世界经济困境的研究都比这两位主流学者贴切得多。

  

  诺贝尔经济奖如此选择获奖的题材与获奖者的理论倾向,表明这个奖的学术客观性,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相关性,都有明显的偏颇。它并未发挥促进经济科学发展、造福人类的作用;相反地,它隐蔽世界经济的实况,误导人们对经济论述的方向,是不折不扣的一种西方文化霸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