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也要与时俱进
“九二共识”也要与时俱进
马英九胜选后,立即就宣布首先要访问美日,但去干什么,至今没有说;他这段时间谈的都是和大陆的关系问题,说“这是台湾的基本利益,必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他与连战、陈水扁谈的,都是台湾和大陆的关系问题,却说现在没有打算同中央政府谈判。
我觉得,马英九现在处于矛盾中,既不敢公开搞“台独”,因为台湾的国际空间有限,需要大陆的经济合作,须“要跟大陆改善关系”;又不敢明确表示要统一中国,他担心和500多万投“入联”票的选民对立,让民进党给他制造麻烦。或者表现马英九的两面手法,搞左右逢源,趋利避险。
马英九最近又有几次谈话值得注意:
中评社香港3月29日电/台湾“总统”当选人马英九昨天接受联合专访时说,有人问我会不会邀请胡锦涛先生来台访问?目前会有困难。最主要是双方都只有一种身分,没有第二个身分。
但我始终觉得,不一定要双方领导人碰面。碰面要达成的协议,都是早就谈好的,碰面不过是完成手续而已;关键还是幕僚或其他部会之前的谈判。如透过海基会谈出结果,领导人互访可以放到最后,倒不忙在这时就做。那是最困难的部分,何必现在去碰呢?
两岸谈判,不必到第三地,就在台湾就好了,到第三地人家反而觉得你神神秘秘的。领导人见面,也不必到第三地;而且大陆也不喜欢到第三地,觉得这是两岸事情,不容第三者参与。这也合理。
过去我在“陆委会”规画两岸谈判,就是先从事务性开始,就像在海峡开启了一道桥,这只是一条线,但很多线合起来就是面,海峡就变成一个康庄大道。那时理念是这样。我把这叫“制度化的协商”。
当初辜汪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等于是第一个尝试,一炮而红之后,签了四个协定,很漂亮,没有九二共识怎么能做得到呢?只可惜后来发生千岛湖事件,整个衰弱下来,再加上“李前总统”访问康乃尔,演变成九六年飞弹危机。之后大家设法弥补,九八年辜振甫去大陆,邀请汪道涵过来,但“两国论”出来,汪又不来了。
现在这种问题不存在,我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张九二共识。全世界讲九二共识最多的大概就是我。
两岸领导人见面的事讲多了反而引起人家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先从基础做起,一步步把桥打起来,我刚讲不是签东西就回家了,而是比较长远,就要靠经济文化。
像经济,除了直航、观光客以外,金融服务业到大陆投资,都对我们有利,可以照顾台商,银行也能增加业务量。否则都挤在台湾,一天到晚出一大堆事情,能开疆辟土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时机可能晚一点了,不过也许还可以挣到一点汤喝。
其他像保障投资、避免双重课税、高科技规格拟定、文化交流等,两岸也可共同编字典。我举这些例子是说,这不代表我们要做任何统一的努力,而是在双方互动中,能共蒙其利。
马英九3月1日与陈水扁会面表达了他两岸恢复接触的立场。
马英九告诉的陈水扁:“基本上,我觉得有这个(九二共识)做基础很重要,现在来到了2008年,我们未来很快要和对方展开许多谈判,从直航、观光客、经贸,甚至到和平协定,都可以测试一下这样的一个说法,这样的一个基础是不是牢固的。”
他强调:“如果他们(大陆)说,不行,只有一个中国,没有各自表述,那对不起,我们不谈,但是如果有的话,要不要谈,我的看法是该去谈。”
马英九对陈水扁说:“陈总统,您放心,你把棒子交给我,我不会随随便便把这个棒子弄坏,我不会随随便便就把台湾出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爱台湾不会下于你,因此会好好地维护这个国家的主权,并且好好地照顾人民的权益。
马英九3月2日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五二○上任后他将立即着手推动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赴台,并从今年七月起实施,会在年底全面开放兑换人民币。他曾经估计,一年可为台湾创造新台币六百亿的商机和四万个工作机会。。他预计台湾今年经济可望成长五%,明年则有信心达到成长六%的政见目标。
我一个普通百姓,能知道的都是公开的道,并据以分析。我认为,马英九的两岸方略以“九二共识”为基础,进行“制度化的协商”,“靠经济文化”为台湾“开疆辟土”。仍然是“不独、不统、不武”,“一中各表”是马英九最主要的两面手段。
我十分注意我国领导人在马英九当选后关于两岸关系的两次公开讲话。
首先是胡锦涛在热线对话中向布什表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是我们的一贯立场。期待两岸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马英九特地提出新华社英文稿还提到“一中各表”。
第二是温家宝出访时答记者问说:“我们早就提出来要尽快实现三通,加强两岸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当然我们还希望两岸能够尽早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谈判,包括实现三通,也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样重大的问题。”
我感到,胡锦涛的表态已经和马英九没有原则差别了,而温家宝的表述有很大变化,似乎是把尽快实现三通,加强两岸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都放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之外了,比马英九还退了一步。
我不去追究“九二共识”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只说它是在1992年,为了解决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中衍生的具体问题,产生的两岸官方授权的两个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的联系与协商的机制,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海基会的口头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协的口头表述要点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首先肯定,两会和“九二共识”的产生,对台湾当局“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是个突破,对两岸关系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不过这毕竟只是两个民间组织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没有正式形成文件,而且这是作为两岸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一个中国”的概念十分模糊,基础很不牢靠。所以陈水扁一上台,很容易就被否认了。
在陈水扁上台后,国民党不得不以“党对党的意见交换”国共论坛的“国共论坛”方式,举行包括三通、观光客、农业及高科技产业统一规格等问题的会谈,都有具体的成果(连战语)。“胡连会”使“国民党通过与共产党合作,给台湾工商界和农民带来很大实惠,大得民心,赢得三合一选举胜利,有望重新上台当政。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初步形成反‘台独’统一战线 ,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可以说,这次国民党重新上台,“胡连会”和“公投”所造成的台海紧张局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国民党当时是在野党,但是“党对党的意见交换”,其层次已经大大高于两会的交往和事务性的商谈,在今天国民党上台后,对两岸关系的积极意义更大;但是,“胡连会”没有涉及“中国统一”或“一个中国”问题,这是一大退步,中国共产党丧失了一次促国民党共谋国家统一的难得机会。
现在,国民党很快上台,马英九一再讲要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基础,这就弥补了“胡连会”的缺陷,可以推动正式确立“一个中国”原则为两党关系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中国统一。我注意到马英九提出,过去党对党可以谈农产品的进口、高科技规格等,但是都不能签署正式的协议,“因为按照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政党不是被授权的对象。”,意图回到原来两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层次上。来个跷跷板,一上一下,重新回到民间关系上。
我的《谈国共第三次合作》,领导人可能不会看到,但是1924到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1936到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必须十分注意,万万不可忘记。现在,领导人决定不用对抗,而采用通过国共合作的方式实现中国统一的方针,,就一定要注意牢牢掌握主导权,决不能一味迁就马英九,由它他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怎么走,要用毛泽东的方针和办法。要知道,如果不是形势所迫,国民党不会搞海峡交流基金会,不会有“九二共识”。要明白,马英九要稳固权力,必须靠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形势在发展,“九二共识”也应当发展。
尽管领导人了解马英九的动态比我全面准确,但是我相信我的意见是正确的。我认为,在对台关系上,两岸接触不能只是回到民间组织这个层次上,应该更上一个台阶,稳定和发展“党对党的意见交换”,达到政府间直接对话。“一个中国”的内涵,应从以“反台独”为主转到以“促统一”为主。要明确“一个中国”原则就是要统一中国。中国统一,是两岸和谈的前提,是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两岸的一切问题,都必须要放在统一中国的篮子里来解决,只有在中国统一的篮子里才可能解决。”
现在统一中国虽然不现实,但是必须要谈,“祖国统一是根本问题。别的党派不谈,中国共产党不可不谈。”“九二共识”经历了一次曲折,现在要与时俱进。“一个中国”原则已经肯定了,就应当进而解决“各自表述”问题,不能老是各说各的,嘴上“一个中国”,实际“两个中国”,长期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