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许有伦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带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不是国有企业私有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改革 反腐败
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标。这里所讲的目标,不仅是指个别企业改革的目标,而且是指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战略目标。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发表了很多企业改革的文章和谈话,本文就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谈几点意见,并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必须搞清楚。只有明确改革目标,才能研究改革的方法和步骤。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到2010 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维迎教授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受到三个条件的约束。其中之一就是意识形态约束。他说:“意识形态的约束对中国改革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改革领导人没有办法提出一个显性的、明确的改革目标。这就使得许多改革措施必须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进行,许多事情是能做不能说,改革者常常不得不'打左灯向右转',甚至关掉灯摸着黑往前开。自然,出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意识形态约束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国有企业改革。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约束,我们可以公开讨论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谁也不能用意识形态的棍子打人,不同的意见都可以摆在桌面上,最后形成一个包含目标和实施步骤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国有资产就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无论改制前还是改制中的资产流失都可以大大减少。但由于意识形态的约束,国有企业改革常常只能由地方政府偷偷摸摸地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反倒没有办法避免。”
看到这些歪曲事实、文过饰非的言论,必须予以澄清: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讨论国有企业改革问题。1997 年,经济科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书:《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50 位经济学家论国有企业改革》。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学者完全可以公开讨论国有企业改革问题。1999 年9 月22 日,党中央就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同时提出坚持十条指导方针,指导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中央文件说得很清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张维迎献出的计策是什么?就是“产权改革”、“MBO”、“民营化”,“我一直主张国有企业要尽快转让出售”。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没有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受到“私有化”思潮的影响,匆匆忙忙、偷偷摸摸地把国有企业一卖了之,甚至官商勾结、自买自卖,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引起职工群众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张维迎教授把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意识形态束缚”,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束缚?
二、国有资产是从资本家手中抢来的吗
据旁听生周之金披露:张维迎给研究生讲课时说:“MBO 就是这样的事,本来就是物归原主的过程,它本来就是从资本家手中抢过来的,现在市场化了,通过程序退回给人家,人家买回去,怎么又叫国有资产流失呢?”
众所周知,国有资产的有几个方面:一是,新中国成立时,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二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就是按企业资本股份额,每年支付5%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 年,后来又延长3 年,实际付息10 年,将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改造为国有企业。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投资新办的国有企业。在这几个方面,国家投资新办的国有企业占大部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156 个大型工程项目,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一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国有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例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一汽、二汽、上海宝钢等等,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张维迎教授难道还不清楚国有资产的?怎么能说国有资产“是从资本家手中抢过来的”?
三、国有企业是残疾人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国有企业和工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历史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大庆油田创业史就是证明。
张维迎教授在接受《权衡》杂志记者专访时,发表了长篇谈话,题目是《企业家改变中国》。其中有一段话,把国有企业比作残疾人。他说:“我原来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国有企业像残疾人,让他参加奥运会;民营企业身体健康,但手脚被捆绑起来不让去。结果你想拿金牌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批评我们的企业被外国人收购了。其实如果我们想拿金牌,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把健康人手脚放开,让他们也去参加比赛。你让残疾人去参加比赛,比不过别人,就呼吁把外国人也绑起来,那不是一个好办法。”对此提出几个问题,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国有企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社会主义国家难道就不需要国有企业?竞争力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同类企业竞争,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企业没有开展竞争,无法比较竞争力。中国国有企业有强有弱,在国际竞争中有胜有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分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生产关系、生产目的不同的企业,有可比的一面,也有不可比的一面。考察企业竞争力问题,不能单纯以盈利赚钱为标准,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指标为标准,还包括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
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整体实力比私营企业强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这是宪法规定的。”“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1998 年,我国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只有3 家,去年增加到18 家,其中内地的15 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上海宝钢集团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两年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在全球知名能源信息公司普氏公布的2005 年'全球能源公司250 强'中,中石油、中石化列亚太地区前两位,居全球排名第七位和第十二位。
在美国《福布斯》最新公布的'亚洲50 强'排行榜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3 家企业名列前10 名。”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很快,至2006 年,我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 万户,雇工人数6395.5 万人,户均资本151 万元,大都是小型企业。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私营企业不过万分之一。张维迎在《企业家改变中国》中说:“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对于中国人来说,企业家或资本家完全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它对应的是剥削、欺诈、罪恶之类的词汇。这样的观念如果没有改变,中国企业家的成长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见,张维迎所说的“企业家”就是资本家。我认为,“企业家”与“资本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家是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管理专家,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资本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有些资本家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甚至不择手段、牟取非法暴利,其中就有剥削、欺诈、罪恶。张维迎把企业家与资本家混为一谈,是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为资本家剥削辩护。
五、国有资产是冰棍吗
张维迎在《企业家改变中国》中说:“据我所知,国家对国有资产转让有一整套的手续和程序,需要层层批,卖国有企业比卖私营企业烦琐多了。这种安排,正面的意义就是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负面的作用就是拖延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机。资产放在那儿看上去没有流失,本质上是在慢慢流失了。之前不是有'冰棍'的比喻么?'冰棍'放在那儿就融化了,蒸发了。你说冰棍化了还有一滩水呢,但是我要问一句,如果是自家的'冰棍'谁愿意它化成水?”
张维迎教授把国有企业比作“残疾人”,把国有资产比作“冰棍”,请问张维迎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有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了?1981 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废墟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 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五千多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了?1999 年8 月12日,江泽民同志发表的重要讲话《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指出:“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八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八点七,资产总额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八,上缴税金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三。”“国有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始终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亏损、破产的数量不少,原因很多。客观原因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主观原因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打着“改革”的旗号,瓜分国有资产,搞垮国有企业。
六、腐败现象是次优选择吗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瓜分国有资产的腐败现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据《南方周末》2001 年3 月22 日道:“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在20 世纪90 年代后半期,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 亿- 亿之间,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2%-16.8%。”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损失达1 万亿元左右。党的十六大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张维迎对腐败现象不以为然,他在《回应舆论质疑“不要给学者过多的负担”》中说:“我是说过,在政府垄断资源的条件下,腐败是一种次优选择。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有三个变量:政府垄断、无腐败、经济增长。这三个选项是不能兼容的,只可能选两个。最差的是政府垄断加无腐败,但没有经济增长;最优的是无腐败加经济增长,但必须排除政府垄断;次优的是政府垄断加经济增长,但一定会有腐败。我的目的不是说腐败好,而是说你要实现无腐败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所有制,解除政府对资源的控制。”众所周知,腐败现象的本质是以权谋私,其中涉及三个因素:政府官员、公权、私利,关键在于政府官员是否廉洁奉公、执政为民。腐败现象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有必然联系,与经济增长、政府垄断没有必然联系。张维迎把“政府垄断、无腐败、经济增长”放在一起,提出“最优”、“次优”、“最差”三种选择,是主观想象,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张维迎教授应该拿事实说话。
张维迎教授特别喜欢“假设”,常用的表述方式是“如果??,那么??”,在此加以评论:“如果我们不削减政府的权力,政府的权力很大,腐败现象就不可避免。”②如果削减政府的权力,腐败现象就可以避免吗?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腐败现象比较少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放权搞活,国有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私营企业不断发展,腐败现象泛滥。事实胜于“假设”,张维迎的“假设”不可当真。“如果取消审批制,中国的GDP至少可以提高30%,腐败现象至少可以减少50%。”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取消审批制?取消以后GDP提高30%,腐败现象减少50%?能否举例证明?中国政府已经清理、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项目,但是作为审批制度不能取消。如果取消审批制度,采取放任自流政策,谁都可以盲目投资,乱占耕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中国的GDP 可以提高多少?腐败现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是未知数。
张维迎说,正确的观点是不需要投票的,否则谈不上尊重科学。反过来说:错误的观点必须批判,否则谈不上坚持真理。开展学术批评,正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因为真理符合人民利益,错误违背人民利益。本文如有错误观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