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一把锋利的二元结构社会切割铡刀
高房价――一把锋利的二元结构社会切割铡刀
引子:
据2010年02月21日04:26四川新闻网-成都晚:进入2010年,以住建部为首的中央督察人员深入地方督察楼市,以便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考虑制定和调整未来的楼市政策。两会在即,这次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楼市督察行动也将按照国务院要求,形成阶段性意见。参与督察的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一位专家对记者表示,预计从二季度开始房价还会呈现上涨,政策调控的力度在二季度后期将逐步加强,政策将出现明显的“前松后紧”走势。
疯狂的高价房地产,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危害之大之烈之深,不言自明。从它的社会危害看,就是一把锋利的二元结构社会切割铡刀。
一、为什么说是“一把锋利的铡刀”
2009年国内各大城市房价、人均收入、购房年限比较:
深圳均价元/平米,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90年。 北京均价元/平米,人均收入元,不吃不喝80.7年。 上海均价元/平米,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64.7年。 广州均价.3元/平米,人均收入元,不吃不喝43.8年。 杭州均价.5元/平米,人均收入元,不吃不喝87.2年。 厦门均价.8元/平米,人均收入元,不吃不喝50.5年。 南京均价8594元/平米, 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38年。 合肥均价4654元/平米,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23.2年。 长沙均价4090元/平米,人均收入.13元,不吃不喝35.2年。 成都均价6418元/平米,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34.1年。 重庆均价4675元/平米,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26.3年。 郑州均价4457元/平米, 人均收入元,需不吃不喝15.1年。(注1)
这是一组惊人的并被你我他所亲身体验的数字,不但奇高不下反而步步疯涨的房地产价格,就象一把锋利的铡刀,已经和正在血淋淋的切割下了包括所谓的中产阶层在内的广大中低收入者辛勤工作的收入、毕生的积蓄、乃至几代人的财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支付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消费――住房,就不得不任由割下血淋淋的一磅肉、几磅肉以至全身的血肉。
2、为什么说是二元结构社会切割铡刀?
从对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构成的影响看,它切割出了两个二元格局:
(1)高房价在城市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形成了十分明显的“工”型贫富二元阶层格局。高房价将消灭中产阶层。它掠夺了中产阶层脆弱的中产,消除了一大批即将中产的人群的中产希望,他们面临着不买房子生活要难一辈子(因为恶性资产型通货膨胀,使现有财产严重缩水,加之无房带来的婚姻、后代等一系列问题)、买了房子生活要穷一辈子的两难局面。“一套住房消灭一个中产”,即使按照目前的房价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中产阶层将瓦解消失。同样,在高房价面前,近些年,以每年四、五十万数量毕业的研究生和以六百万左右数量毕业的大学生大都已经失去中产的希望,不再是中产的后备军。面对高房价,中产阶层的出路归结起来有这么几条:背负高债作房奴,厚起脸皮啃老父,无可奈何来蟹居(工作和父母家同城的住在老人家里),万般无奈当蚁族(合租)。
“2009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邀请专业民意调研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进行了《中产阶层生活状况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青岛、杭州、成都、西安、兰州十个城市,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1658名个人月收入在各地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贷款买房的人群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贷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合理值30%。其中,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占了20.5%。其中43.8%的人表示,“压力较大,有时担心会‘断供’”。(注2)。
中产阶层如此,广大低收入人群在高房价面前更是脆弱的不堪一买,一边望房兴叹,一边看着口袋里可怜的财富大幅缩水,只有且顾眼前的温饱。
(2)高房价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是横亘在户籍制度之外更深的一条鸿沟,严重的阻碍了统筹城乡的进程、桎梏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年一月二十一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北京透露,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9年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去年末达1.49亿人。这个数量庞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者群体、城市服务和建设的主力军、苦脏累险重工作的承包队,面对户籍和高房价这两堵高不可攀的城墙,唯一的选择就是奉献着青春和血汗,短暂的栖息于华丽城市最丑陋的角落,最后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不得不带着微薄的收入、疲惫乃至受到伤害的身心回到农村。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就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庞然怪物,把他(她)们吞进去吸干了血汗然后又甩了出去。可以说,在高房价下城乡分化的二元格局正在日趋严重。
两个二元格局归并起来就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贫富比例极为悬殊、贫富分化已成事实、贫富阶层已然鲜明,整个社会结构已经深重的二元化了。
注1:据网友“两江书生”转发的2010年02月21日 华龙网《薄熙来住房新政引发中国房市转型》。
注2:2010年01月13日10:53中国新闻周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