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四万亿救市救些啥?合理方向与效率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今天看了郎咸平教授的最新演讲,他提到了一个救市的方向问题。他说,他支持政府的救市举措,但反对把四万亿投入到效率低下的基础建设中去,而是要投入到民生建设中去,增加老百姓的口袋子。

从录象中看,郎教授可能时间比较紧张,并没有提及到如何具体地投入到民生工程,投到那一些需要的项目,但他这个理念与方向的提出,无疑是正确的,也符合郎教授一贯“藏富于民”的主张。虽然没有提出来如何藏,如何富,但方向绝对正确。

早在年初,我就提出中央不应该紧缩货币政策,而是要放开紧缩政策,因为当时中国制造业由于融资困难加速了大量倒闭,比之去年、前年的速度大大加快。在通货膨胀消费锐减的时段再加上货币紧缩,那不是嫌弃中国的制造业倒闭得还不够快?去年到今年中旬,银行连续十余次提高利率,名为控制流动性过剩,要抽掉一些资金回银行,同时银行控制放贷,结果企业融资困难,大量倒闭现象加剧,股票市场也应声大跌,据说跌幅为全世界倒数第二。

就在今年年初到中旬,因为由于我两位比较要好的制造业朋友,他们的企业濒临倒闭,促使我认真思考了一番。一想“不对”,这样的紧缩政策不是自己在整自己?就算是遏止住了通货膨胀,但制造业倒闭光,大量的失业,老百姓手里没有钱可用,内需越来越少,结果还是恶性循环,只能把形势搞得更糟,不会更好。就此,大声疾呼要放开货币政策,以中央大量投资,拉动内需,增加老百姓口袋子,但可惜本人身轻言微,没有人听我的,反被大量宵小,不学无术之徒怒骂,详细可见本人今年中旬所写的《预示的中国经济“地震”及其解除见解》。就如郎大教授的呼喊也未必被人待见,何况区区我乎?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有见地的经济学专家,如张宏良、左大培、郎咸平等人。这几年下来,他们一直在呼喊,不要卖国企,不要搞血汗工厂,不要卖银行,不要市场换技术,不要卖空资源等等,但有用吗?没有用,这些人长年的心力呼喊,全被当作了空气,倒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宵小上窜下跳,说什么“只要把企业财产经营权改为‘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的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公然宣扬私分国企。还有说“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把腐败也说成是“次优”,这样一群恬不知耻的宵小倒是主导了中国的经济,那群臭名昭著的“主流经济学家”把整个中国经济搞成了一个提供欧美国家低消费高享受的经济殖民地,公然宣扬腐败合理,血汗工厂合理,变卖光子孙的资源合理,两极分化穷人活该受穷合理。就此,中国不垮,实无天理。

最近有篇文章很火,出自香港《东方日》,标题为“世界向左转中国向右行”。郎大教授也说,美国经济出了问题,美国政府急忙去救市,要说美国是资本主义,最讲究让市场解决,结果他们不但不让市场解决,反而急忙去救市,而惟独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常常例外,一出问题就推给市场去解决。他说,支持政府积极干预,支持四万亿的救市,这才是与世界接轨。

我也支持救市,这市不救不行,不能推给市场解决,不得不救。但如何救就有一个方向问题,朗教授说要投到民生方面,但投到那些民生项目呢?郎教授没有说。我自然也不会替郎教授想下去,在这里要买卖自己的私货,与郎教授是不搭界的,只一点相同,就是方向问题,让群众口袋鼓起来的问题,俗语“增加内需”。

晚上看新闻,看到“发改委”提出要给群众加薪水提升内需,仔细一想,方向是对的,但效果恐怕不会好。就目前看,在政府能够控制薪水的地方,无非是各大国有企业与政府机关,这次加薪恐怕又是公务员增加了一层薪水,而对大多数替私企打工的群众来说恐怕落不到实处。但薪水还是要加,既然扩大内需这也是一个途径,且不是个别的人,总归能够涉及到数千万中国人,所以加薪可以作为提升内需增加老百姓口袋的内容之一,本人希望给公务员少加点,而给广大老人,退休工人多加点。

除了加薪水这一手段外,那么还要不要其它的内容呢?答案是显然的,光靠加薪还是无法提升多少内需,朗教授认为中国每年有35%的过剩商品是靠出口消耗掉。大约是7000亿美元,现在随着欧美市场的萧条,这7000亿美元就需要国内消费提升来替补。否则要倒闭多少企业是未知的,算上各产业链,本人预见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那么如何消耗掉这7000亿的商品呢?加薪是手段之一,但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本人这里提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老百姓口袋的方法,仅供参考。

政府这次救市,增加基建投入。换言之,也就是变相救房地产是有深层原因的,中国的公路、铁路、桥梁、高楼难道还不够多吗?已经够多了,很多是造好后没有用上几年,就又拆了再重造,因为这样做地方政府面子上好看,能增加GDP。而根据道,据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日本人均才28平方米,中国超过日本这个发达国家将近一倍,难道还不够多吗?当然是足够的,且足够到泡沫,泡沫到令人害怕的程度。我们这样算一下,中国人均50平方米住房面积,我家有三口人,一套房子住的是60平方,按照道理我家应该住150平方米,但还有90平方到那里去了呢?各位谁都可以去算一下自己的家居面积,我问过不少人,90%以上是没有住足的。也许农村住房比城市大,但显然也不对,沿海地区的农村相对较好,但一到内陆的贫困农村,甚至还存在着草房,难道这些草房,或者养鸡养猪的房子,也算进这人均50平米里面?农村也许能够算足人均50平方米,但城市居民90%以上是算不出这个数字来的。以我家为例,整整少了2/3的面积。如此,这些多余的房子在那里呢?如果有那么多的房子空着,而房价却高高在上,就完全没有了道理,这就是一个泡沫。中国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泡沫,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换个角度看,如果等我们这一代人老死,全国人口缩减一半,要那么多房子干什么?到时候满大街都将会是空房子。

当初,完全是一群不学无术的恶狗害人,害苦了我们这个民族。到现在,就算是这样的泡沫,但我们已经骑上了虎背,不得不救。试想,房地产里面有多少的下游企业?这个产业链包含了钢铁、水泥以及各种装潢器材的制造业,里面有多少工人靠这些企业活命呢?再加上造房子靠贷款,买房子也贷款,房产业一垮,难道让银行改房地产?银行要那么多房子干什么?银行倒闭光,中国经济就彻底完蛋,所以现在还不得不去救,救这个泡沫已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产业。

如果光靠投入四万亿搞基建救市,那么泡沫还将无限增大,救的也将是一群地产商,于广大群众并没有多大好处,无非是空房子更多,房价随着波浪式建设助推将更高,而普通老百姓为了有一套房子住,不得不继续存钱,钱放在银行里,仍旧没有内需。所以本人认为基础建设要改变方向。

一,农村建设

其一,要改善内陆农村贫困地区的住房条件,把草房、危房、甚至瓦房拆了重建。在我看来,现在再搞一些城市里的基建,根本就是浪费,很多无非是拆了才刚造几年的建筑,重新盖一遍,如此还不如去改善广大贫困地区的住房条件,造完后集中管理,统一政府控制,以收租金方式维持,这些房子以不同地区、不同造价,收取租金,是长期有回的投资。如果农民不再需要自己盖房子,那么自然他们存的大量造房子的钱将空出来,添加家用电器等另外消费就会跟上,这不就是内需?另外,如果周遍有条件配套上小型水力发电站,自来水、沼气池等建设,这些不都是基础建设?

其二,扩展交通不便的村落道路,中国很多乡镇在山村,山沟。无论这个村子有多少人,那怕就二三户,也给造通道路,彻底改变中国由于交通问题农村走不上富裕道路的景况。既然在一些富裕地区搞来搞去都是重复建设,是浪费,那么为何不投入到那怕只受益几户人家的农村地区呢?起码不是浪费,起码也受益了群众,且对GDP数字增长毫无影响。

其三,大盖困难农村地区的教育楼,长期靠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就可以乘这次基础建设的投入而改善,很多贫困农村自己无力投入这方面建设。如果单就为了照顾钢材、水泥与装潢等下游企业,那么这不就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投入?

其四,自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由于农村基层政府的涣散,很多80年代前集体建设的水利工程已经老化,而之后的建设长期停滞。比如前年四川一些地区大旱,就是因为水库裂缝,不能蓄水。那么,这次基础建设的投入,不就是一个重新建设的机会?水利工程的改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以及长治久安有绝对的积极意义。这样的建设绝对是值得的。

以上这些农村地区的投入与建设要计算进地方政府的政绩,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需要的话,各级政府可向银行贷款,而避免银行改成“房地产”而“倒闭”的命运,上下一起出力。而之后这些投入,如果条件容许还可以适当地经营或者收取租金等之类,尽量能求回,而这些投入才是真正地改善民生,又能拉动内需,有非常大的意义。

二,城市方面

其一,对城市公房要停止居民买入,可签终身租用合同,这部分也是增加城市居民消费的信心,他们不用存钱买下自己居住的房子,这不就又空出了居民的闲钱?且是一纸合同,不需要投入就可提升了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重建各区与街道的房管处,尽量多地控制公房。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泡沫。市场经济中,越是一卖一买频繁,房价越将被推高,而政府如果把公房转为租,将极大地遏制房价攀升。

其二,政府要严格控制住房建设的批地,把过去批地的赢利拿出一部分去收购一些廉价房,以提供出租。前者停止房地产泡沫增大,基础建设可以以农村为重点,本人认为早就足够现有的各房地产下游产业消化,单就农村一块的消化,就不会冲击到现有的基础建设的产业链。后者,如果以租代买,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的消费能力。有了农村的基础建设支撑建筑业的链条,完全可以切断城市的房地产泡沫,就以批地控制为例,没有地造啥的房子呢?而政府只收购剩余的廉价房,而不再或者绝对地减少造房,本人认为现在的多余空房足够城市居民居住。

其三,住房、医疗、教育被认为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坐大山,其中住房这一块就需要居民存钱十多万乃至数十万以上。年轻人结婚要住房,按照中国传统,年轻人与老人存钱也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办这件大事,如果城市中有足够的廉价房子由政府控制,那么年轻人结婚由政府提供出租婚房,这将节省老百姓多大的一笔开支呢?由此节省下来的大笔开支,老百姓因为不必为住房担心,消费信心绝对会提升,必定拉动内需。中国有无法计数的年轻人因为无房而不能结婚,一旦实行这一政策,光结婚这一块的消费必定是爆炸式的,结婚要添家具、要买电器、要装潢、要办酒席等,这一块的爆炸足够中国内需被激活。

其四,到目前应该要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都不敢设想到我们去世后中国人口遽减的情景,马路上行走的人数减半,满大街都是空房子。这危机到目前已经可以预见,一个孩子养二个或者养四个老人的时代马上就会到来。就消费或者内需要求上,孩子们也是一大消费潜力,吃穿用、教育等都能够提高长期消费能力,且是必须的。政府要鼓励城市居民生二个孩子,生第二个孩子要适当资助与奖励,目前城市年轻人已经没有兴趣养两个孩子,甚至一个都不想养的有许多,所以已经到了鼓励生育的时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本人认为总有一天中华民族要为此急得抓耳挠腮,那么现在正是时候,迟早要到来,且绝不会是爆炸式的,人们不可能咔嚓一下思想观念改变,立即就会多生多育,这需要很长时间,但也算是长期地,逐步地提高内需的一方面。

解决了住房问题,如果能在医疗、教育、老保等方面再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不再担心,那么内需根本就没有了问题。无后顾之忧,银行里存钱对老百姓来说意义大大地减少,从这方面入手才是解决民生,扩大内需最佳途径。

投入,既要遏制住房地产泡沫,又要支撑住房地产链条不要突然中断,导致失业大军增加从而引成消费减少与企业倒闭的恶性循环,我认为我以上提供的建议足够引成良性循环,软着陆。完全可以逐步地消除泡沫,而又不至于突然出现钢材、水泥以及装潢等制造业的大量倒闭,今后完全可以逐步地减少,直至消除泡沫,且里面与扩大内需直接挂钩,既不使得产业链受冲击,又扩大内需,又改善民生,且投入项目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这就是我认为的方向正确,效果显著。当然,就我长期观察下来,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没有人会听到这个声音,就如张宏良、左大培、郎大教授等长年呼吁的一样,都是空气,白白浪费码字的时间,且今天还搞疼了我的手指头。

标签:中国   房子   投入   农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