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濒临分裂
对利比亚武器禁运,正确的解释是减少战火对平民的伤害,因而我希望1970号决议得到切实遵守,如果禁止交战一方得到武器而放任向交战的另一方输入武器,则其人道的意义就显得虚伪。须知联合国决议是“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它显然包括利比亚交战各方,因为双方都是利比亚的组成部分。
在收复班加西进入倒计时时,美英法紧急推出了“禁飞区”,等于是为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开了绿灯。由于中俄德印巴5大国投了弃权票,禁飞决议虽然合法,多理直气壮是谈不上的——当然,法律就是法律。利比亚外长宣布接受禁飞区决议,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卡扎菲是非典型领导人,7成的时候比谁都硬,3成的时候比谁都软,与美英法3个军事大国同时打仗,利比亚连侥幸的机会都没有,傻子才会一竿子捅到底。他要是从不懂得灵活,不可能混到现在。
如果没有禁飞区出台,利比亚战乱今天或明天基本上就结束了。受此番战乱的触动,“革命者”卡扎菲势必会收敛一点“个性”,比如适当和谐一些部落间的矛盾,毕竟这场内战差点将他置于死地,小命没了,什么“革命理想”都将化作云烟。那么,此前的利比亚是什么样子?下面转一段《世界知识》中的描述:
(卡扎菲)首先将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然后再做国家预算;教育医疗都是免费,国内治不了的病,就送到外国治,病人分文不出;一户只能有一套住房,多余的谁住就归谁;剥削是不被允许的,店铺不允许有雇员,只能有参与分成的合伙人;国家输水工程惠及之处,那里的牧民就可以变成农民,农场、房屋和拖拉机无偿赠送;利比亚缺劳力和壮丁,就吸引邻国难民来效力,只要给钱,他们就忠心耿耿,更不要说自家部落的利益连带群体了。
利比亚的人均收入不是问题,超过1万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很高的。分配的公平性由上可知,能超过它的,这地球上恐怕少之又少,太平洋两岸的“天朝”和“地朝”都明显不如它。卡扎菲本人没有贪污腐败的名声,反对派也没有这样指责他,剩下的就是部落间的公平问题。他之前就存在,他任内没有解决,原因可能是无力解决,也可能是不打算解决,于是,班加西们就趁“中东风”起义了。
不平则鸣,天下同理。我敬佩那些义民和义举,他们比躲在土堆下高呼“弟兄们上”者强,强1万倍。可是,光是动机义还是不够的,牵头的政治家必须高瞻远瞩,对结果有所预见。政治始终是妥协的艺术,准确拿捏,适时进退,方能达成目标。宁折不弯是个人的美德,不是组织的美德。对于矢志领导国家的人来说,国民和谐与国家利益都是不可偏废的。
叛军里面混有少数基地分子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已经抓到了,其祖国已提出引渡要求,但不是主流,大多还是热血义民,他们因不满卡扎菲统治下的本部落地位而武装起义。笔者希望反对派能用较小的代价将卡扎菲赶下台去,人类进入21世纪,我特讨厌一个人连续掌控国家数十年。不是说这种人个个罪大恶极,而是说,即便是明主,焉知整个国家就找不出第二个?换人做做,哪怕仅仅是领导风格改变,国家也多了一份活力。
利比亚陈吴的追求和西方的目标不一样,至少应该不一样。前者谋求提升部落地位,但也想兼顾国家利益和大众观感,后者,脱去道义外衣,就剩下赤裸裸的利益。利比亚东西部人心向背本来就长期存在,而且都有石油,经济上的自立不成问题,这就具备了独立的基本条件,分裂为两三个国家后容易对付多了,所以掠夺惯了的大国总是嫌别国不够小。
利比亚是人口小国、领土大国,沙漠固然荒芜,可下面蕴含丰富的石油,令人垂涎。利比亚政府已经宣布接受禁飞决议并承诺停战,叛军地盘所剩无几,短时间内不具备夺回失地的实力,尤其是,西方只是不希望卡扎菲重新掌管全部国土,并非希望变数多多的叛军大获全胜一统天下。美英法要的是内斗的甚至分裂的利比亚,而不是反对派掌控的石油大国。趁此机会,叛军还不如坐下来与政府好好谈谈,我相信反对派定会有所收获,拿捏越精准收获越多,硬到底容易断。
战事刚起,“国际社会”就誓言要将卡扎菲抓到海牙审判,其实是切断卡扎菲的退路,逼他将叛军打软打趴下,让反对派不得不求助于西方的军事干预,禁飞区于17日蹒跚而来,为的是给卡扎菲的反击留足时间,叛军逼近的黎玻里的时候出台禁飞区,反对派会觉得西方人狗咬耗子,不会感激的,即便拿下首都,也还是另一个不听话的政府,忙不能白帮。是做通了安理会对禁飞区持异议的成员国工作吗?不是,中俄印德巴直到表决时还是没有支持,中国代表李保东说:“中国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在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磋商过程中,我们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中俄没有否决,一是实力不够,能打掉决议不能阻止西方的军事行动,二是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果然,决议通过后,利比亚官方对投弃权票的国家表示了感谢。
统一的利比亚更符合利比亚人民的利益,疆域真的很重要。汶川地震没有拖垮中国的GDP,疆域大是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另外一制的港澳平时不向中央政府纳税,当灾难和战争降临祖国时,一样会出人出力出钱,中央政府拨一部分,各省市对口支援一部分,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俄罗斯解决“人口覆盖率”低的策略是奖励生育,绝不会用缩小国土的方式提高人口密度,哪怕是偏远、荒凉的北方四岛也舍不得放弃。福岛核电站迟迟不肯“盖棺定论”,最大的顾忌是损失那几百平方公里的领土,甚至担心污染导致本土“断为两截”。日本是比中国富裕得多的国家,但这场灾难必然会拖累其GDP,因为国土面积小。
当前,反对派是精疲力竭后获得喘气机会,并有了撑腰的人,卡扎菲则是四面楚歌但“资本存量”足,双方是低水平的“势均力敌”,利比亚分裂风险大增。卡扎菲会是萨达姆那样的结局吗?现在断言尚早,理由如下:
1、“国际社会”事实上一直在给卡扎菲放水,不让灌饱是真的,不让渴死也不是假的。奥巴马绝不会轻易冒连续入侵第三个穆斯林国家的政治风险,他现在的重点是重振美国经济,美国也不希望法国在利比亚坐大;
2、卡扎菲已经掌控了利比亚的大部分,既然叫了暂停那就歇歇。不过,反对派的地盘与卡扎菲的严重不相称,政府军停战也未必能免去军事打击,双方力量悬殊的游戏玩不了多少时间。没有实力做后盾,寄托于西方列强的道义是要倒霉的。老卡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可没有萨达姆那么听话,向基地组织开放武器库的事情他是真做得出的;
3、我一直认为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的死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尤其是绞死萨达姆,无意中为日后政治解决问题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对于国家领导人,如果确实犯下罪行,剥夺财产贬为庶民比从肉体上消灭的效果更好,既然是依法判决、人心所向,何惧关不住他?留下一点多少还有所顾忌,既然必将一无所有,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搏一搏;
4、卡扎菲中学时代就是学生领袖,除特立独行外,蛊惑能力也是一流,逮到机会就会分化松散的东部联盟,如果运气好的话,有可能将反对派置于分裂国家的口水中。目前看,利比亚分裂的可能性更大;
5、最后一招,“一世英名”不要了,彻底倒向以色列,这个对美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我猜想,既然阿拉伯联盟背叛了他,他背叛阿拉伯事业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吗?生死存亡面前,“清誉”分量几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