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绿色和平警告中国将面临粮食危机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绿色和平警告中国将面临粮食危机
《财经》记者 张瑞丹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温度、水、极端天气事件、土壤和病虫害等因素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促使中国的农业变得更为脆弱。(绿色和平供图)2007年8月14日,台风“帕布”过境,广东雷州市遭遇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农田全部被淹。(绿色和平供图)

  

  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年后中国将可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而到205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最高可能下降23%

  

  【《财经网》专稿/记者 张瑞丹】受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事件、生物燃料发展迅速等因素影响,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粮食危机。虽然今年秋天,中国粮食生产仍呈现出丰收局面,但长期挑战不容回避。
  10月1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京发布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告(下称《告》)警告说,若不及时采取行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20年之后,中国将可能难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
  因为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温度、水、极端天气事件、土壤和病虫害等因素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促使中国的农业变得更为脆弱。
  《告》预测,当全国平均温度升高2.5-3摄氏度之后,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将持续下滑。到2050年,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的下降等因素,更会使中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下降最高达23%。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生产面积大、地域类型复杂、气候差异显著,中国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虽然短期看来,气候变化能够同时给粮食安全带来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将以负面影响为主。
  告之一、辽宁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谢立勇告诉《财经》记者,气候变化使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加大,稳定性降低。例如,数据显示夜间的平均最低温度上升1摄氏度,水稻将减产10%;再加上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将最终反映在粮食产量上。”他说。
  当气候变化已成为无法避免的现实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则是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告》就指出,转变目前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还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生态农业意味着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外部化肥投入,保持土壤自身的循环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认为,与目前过度依赖化肥和传统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更具优势。
  不过,谢立勇亦坦言,虽然生态农业可以看作对现代传统农业的一种反思,但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
  其中,技术薄弱是目前最主要的瓶颈。再加上成本偏高,投入不够,人力不足等因素,生态农业在中国一直无法得以全面推广。
  因此,林而达建议,国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予生态农业适当的补贴,并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之间的交换与发展。总之,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标签:农业   中国   气候变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