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政文摘(83)2009-07-30
网络时政文摘(83)2009-07-30
群众不明真相 政府责无旁贷
数据相互矛盾 统计局缺公信
力拓警示 中国需筑经济安全防火墙
中国财政已经大跳水
央视“变脸”:假亲民真清高
东方日:群众不明真相 政府责无旁贷
吉林通化钢铁厂工潮引发的血桉引起了全国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处理。吉林当局在事件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快刀斩乱麻地将之定性为「极少数担心既得利益和别有用心者,利用不明真相的群众製造的一起严重的群访事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批评,也使事件持续震盪。
今次通化钢铁厂工潮疑点重重。建龙集团对通化钢铁厂的重组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二○○五年参股,二○○八年股权分立退股,二○○九年钢铁业宏观形势好转后又开始控股,建龙集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控股就控股,通化钢铁厂完全被玩弄于股掌之上。建龙集团何以这麽牛,背后到底有何靠山呢?
按照吉林当局说法,当初通化钢铁厂引入建龙集团,是为了令产权更加科学、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提高工人的待遇。但实际上建龙参股后的四年,通化钢铁集团年年亏损,而建龙集团却屡赚大钱。建龙派出的高管人员年薪高达三百万元,而通化钢铁厂的职工月薪只有三百元。去年严寒之际,甚至整个厂区和家属区都无法供暖。
更可笑的是,吉林当局将今次工潮视为不明真相群众的群访。当局其实不妨扪心自问,为何群众会不明真相?又为何群众那麽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煽动?政府为何不提前告诉群众真相呢?或者在事件酝酿阶段和刚露苗头之际,用公布的「真相」消除群众的疑虑,把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转化矛盾 转移焦点
很明显,吉林当局今次处理通化钢铁厂工潮事件欠妥当,一方面没有清楚交代建龙集团重组通化钢铁厂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又急于将事件定性为敌我矛盾,以利用专政工具进行秋后算帐。这实际上折射出吉林当局色厉内荏的一面,也说明这件事背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吉林当局通过转化矛盾、转移焦点来逃避中央的问责和民意的声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通化钢铁厂工潮最终以流血的方式结束,肯定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工人们这几年的切身体会、所见所闻,肯定要比高高在上的吉林国资委老爷们真实得多,他们对通化钢铁厂的前途与命运也必定比吉林国资委更加关心。当建龙集团与吉林官员推杯举盏时,通化钢铁厂的员工却要在东北凛冽的寒风中艰苦度日,他们受到的剥削有多深,就会爆发出同等的反弹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化钢铁厂这几年的起伏,已经让工人们看穿了假重组真贱卖的骗局,在上诉无门的情况下,被迫用拳头说话,这无论如何是一场悲剧,但这个悲剧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吉林当局。
东北是老工业基地,类似通化钢铁厂这样的桉例数不胜数,当局若不能利用此事举一反三,打击权贵的不法行为,工潮只会此起彼伏。
太阳:数据相互矛盾 统计局缺公信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表明,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分别为百分之十一点二和百分之八点一,近十年来首次超过了GDP增幅。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似乎没有得到民众认同。很多人认为,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增幅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在企业利润下降、农民工大量返乡、很多单位降薪和裁员的情况下,收入却出现大幅增长,不符合正常的统计逻辑。
此前央行公布的调查数据也印证了民众的直观感受,央行调查显示,今年第二季城镇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负百分之八点六,是开展调查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在财政部公布的「上半年税收收入的结构性分析」中,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二千一百三十六亿元,比去年同期数字迅速回落了百分之二十六。个人所得税是按工资水平徵收的,如果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很快,个人所得同比去年增速却大幅下降,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
显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既与其他部委的数据互相打架,又与老百姓的现实感觉相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国家统计局在抽取样本的时候,只统计高收入阶层的数字,而忽略了低收入阶层。
谎言政府 无信不立
有全国政协委员利用权威数据揭露,目前中国千分之四的人掌握了百分之七十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换言之,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点六的中国人,只佔有国民财富的三成。而代表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中国前两年已经超过零点五,在亚洲仅次于尼泊尔和菲律宾,超过所有欧洲国家。
中国富人的增长速度是世界最快,百万富翁的人数据说仅次于美国,但这些富翁大多数是有权有势之人,利用官商勾结和特权,鑽法律空子,一夜暴富。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给这些权贵阶层带来数不尽的发财机会。可以说,只有这些权贵上半年收入增长超过GDP增幅,而国家统计局以他们为样本,自然与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天壤之别。
国家统计局之所以罔顾事实,目的是为粉饰太平,为当局涂脂抹粉。但如此一来,其公信力亦不断透支。有人甚至戏称,国家统计局每次都将富人的数据来代表全国的数据,不如改叫富人统计局算了。
当谎言不断被戳破时,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必会大打折扣,甚至给政府扣上谎言政府的帽子。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很多时候,老百姓不惧现实的残酷,而是更担心政府造假,因为这会让大家失去安全感与方向感,缺乏相应的稳定。
力拓警示 中国需筑经济安全防火墙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评论员 谭小芬)力拓“间谍案”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媒体和专家对案件的讨论也超越了案件的本身,开始反思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如何按照国际惯例处理经济安全事件?如何扭转混乱的铁矿石进口机制和贸易秩序,以提升铁矿石贸易谈判中的话语权?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商业层面进行分析,更需要从宏观决策和经济战略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以便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应对此类国际性事件。
反思之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整治和约束商业贿赂,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根据媒体的披露,力拓上海的办公电脑中,藏有数十家中国钢铁企业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了企业详细的采购计划、原料库存、生产安排、财务成本等数据,甚至部分大型钢企每月的钢铁产量、销售情况也非常清晰。显然,这些商业秘密不是通过一般的测算可以得到的,而是通过商业贿赂等手段有意识地窃取的。这一事件凸显出中国经济安全面临极其严峻挑战的现实。从目前来看,国外利益集团一般通过在华机构和个人进行利益输送、政策游说以及商业情的搜集等方式,来窃取中国的经济情。
此外,由于欧美大国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很多中国公司为了进入国际市场,主动请国外投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评级机构进行咨询、审计和评级,这当中就有很多核心数据与规划等重要商业机密被其获取。无论境外利益集团是通过何种方式窃取经济情,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商业贿赂和间谍案,中国政府应该像对待粮食安全和金融安全一样,将商业秘密列为国家安全的范畴之内,制定反商业贿赂法和国家保密法,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一处理商业间谍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问题,构筑中国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反思之二:如何通过法律框架和国际惯例,来应对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国际性事件。力拓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全球化背景。力拓是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中国不仅是其铁矿石的大买家,而且中国铝业持有力拓9.3%的股权。2009年2月,中铝以195亿美元的高价注资收购力拓,帮助力拓度过财务危机。但是在全球金融市场好转时,力拓于6月初单方面违约,拒绝了中国铝业的收购。力拓员工被拘之时,正值中钢协铁矿石定价谈判步履维艰之时。力拓事件发生后,中澳双方政府都淡化力拓案的政治色彩,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事件。
但是,从海外媒体导来看,国外批评家大都提出了质疑,比如:中国对国家机密的界定没有法律依据,中国政府在信息披露上不透明等等。面对这一起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商业间谍案件,中国在案件的后续信息披露和回应上显得较为被动。实际上,中国政府应该在尊重市场的同时,通过法律框架和国家惯例展示其强硬的姿态,重点查清力拓的商业间谍活动,加强对该事件的信息披露,为力拓的“商业间谍”活动提供确凿有力的证据。这是回应国外质疑和批评的最好方式。
反思之三:如何重建铁矿石的进口机制和国内贸易秩序?中国是国际铁矿石的最大买主,进口铁矿石占全球海运铁矿石比重约为52%。然而,近两年在和以力拓为首的三大国际铁矿石企业的谈判过程中,本该有利于掌握谈判主动权的巨大需求反而成了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处于下风,这与国内混乱的铁矿石进口机制和扭曲的利益链条是息息相关的。从进口机制来看,铁矿石进口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在铁矿石贸易谈判中形成统一的声音和力量。
目前中国有112家有进口铁矿石资质的企业,其中有72家是钢铁企业,然后40家是贸易商。中钢协和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分别负责审核钢铁企业和贸易商提出的资质申请,然后商务部批准。作为不同利益阵营的代表,中钢协和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在进口资质方面一直存在着利益博弈。中钢协认为,缩减资质许可证数量,控制贸易流通渠道,有利于增强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议价能力,但五矿商会则会更侧重于保护贸易商们以及民营企业的利益。商务部作为主管部门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这种利益纠葛使得各方难以形成一股合力,一致对外。
从国内贸易秩序来看,市场机制存在严重扭曲。中国铁矿石长协谈判体系主要是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中小钢厂并不在该体系内,只能购买现货矿。由于长协价通常远低于现货价,一些大型的钢铁企业仍然把从长协获得铁矿石高价卖给没有进口权的中小钢厂。也正因为这些参与进口长协矿谈判的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转嫁成本,甚至从铁矿石价格上涨中牟取暴利,大大削弱了他们在谈判中压低进口成本的动力,也导致国内不同类型钢铁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包括这次力拓间谍案的发生。面对钢铁企业和贸易商、国企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种种利益瓜葛,如何对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进行精简,加大力度对铁矿石贸易秩序进行整顿,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温家宝严重警告 中国财政已经大跳水
路透社 2009-07-29
表面上看,中国的财政策略和美国截然不同,即便是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加大支出,中共政府还是将债务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隐形债务或意味着中国的情况比乍看之下要严重的多.
中国经济连续数年快速增长,政府收入以更快速度递增,去年底国家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debt-to-GDP ratio)为17.7%,比其他任何主要经济体都要低.
问题是上述负债不包括地方政府借款、目前受政府支持的银行天量放贷以及银行系统中已被清除的但仍在流动的不良资产.
若将上述各项都计算在内的话,分析师预计中国负债占GDP比重接近60%,和美国属于同等水平,去年底美国在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前该比重为 70%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政府大举借债的做法是中国将来很大程度上要避免的,华府今年财政赤字预算占GDP的12.9%,而中共政府目标仅为2.9%.但中国财政状况的恶化程度远快于政府预期,助长了显性和隐性债务的增势,留给政府的馀地正在缩小.
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说,"这很严重,其一是隐性债务太多;其次是地方政府债务翻番,这些都计入财政赤字内的话,就限制了进一步进行财政刺激的空间."
这可能是目前备受争议的一点.随着中国经济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以及民营资本的介入,很少有人认为政府需要在目前的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上加大支出.但中国决策者仍对可供选择的措施范围缩窄感到不安.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周表示,"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式仍然十分严峻."
财政状况不乐观
今年上半年中共政府收入同比减少了2.4%,远低于官方原先增长8%的目标.政府开支则大幅超出预期,且下半年料进一步剧增,因需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税收收入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经济的复苏将使政府收入增加,然6月份税收收入的改善主要来自土地出售,这种一次性收入掩盖了未来所面临的困难.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孟原表示,"即便我们已经考虑到经济复苏带来的相对乐观的收入增长,未来三年的赤字仍将维持在每年5%左右."但真正的忧虑来自日益增大的非直接债务泥潭.中国财政部官员今年初曾预计,地方政府债务已达4万亿元,或GDP的16.5%,远高于原先的估计.除此之外,还有各银行手里的 4,000亿元坏账,以及被分配到各资产管理公司的至少1万亿元的帐外不良贷款.所有这些最终都将由中共政府埋单.
今年以来,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创纪录规模,意味着银行债务总量也将急剧膨胀.银行大举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因後者料有政府的强力担保.王志浩表示,根据他的"保守"估计,中共政府单今年为担保这些贷款(而发行)的票据就达到1.75万亿,这足以将其2009年度赤字推高到GDP的10%.
“债务炸弹”
最令人担忧的当属各级地方政府出现"债务炸弹"的可能,因他们涉足了既不透明且杠杆率很高的金融操作.
法规明令禁止中资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後者为进一步获得贷款所需的投资项目股本,但地方政府和银行现在却正利用一个巨大漏洞--信托公司进行这样的操作.办法十分简单.信托公司推出特别设计的"财富产品",银行将这些产品售予客户後,将资金交给这些信托公司,後者又将这些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作为 (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股本.
简而言之,地方政府正利用债务进行借款.官方媒体最近导称,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已开始警告信托公司和银行防范这种逐渐增大的风险.
就在不久之前,中国银行系统的坏账还对经济构成巨大债务威胁.过去十年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令国家负债与GDP比率的分母增大,并增加税收减小分子数值.
中共政府已在寻找合适时机提高一些税赋--如提高烟草税,但经济回归强劲增长仍是其减少债务的主要手段.同时,中共政府需要资金弥补不断攀升的赤字.但无论如何,中共政府仍能十分自信,即使其今年的发债规模不得不超过原先计划的9,500亿元,未来数年甚至会更多.
瑞银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说,"中国有庞大的储蓄存款和充沛的流动性,所以在应对赤字上肯定不会有问题."
央视“变脸”:假亲民真清高
侨网 2009-07-29 14:07:19
“真”字包含的还应有一个媒体对待受众的真诚态度和率真的风格。
嚷着改版数月的中国央视终于开始“变脸”了。27日,央视早间节目《朝闻天下》以全新面貌示人:养眼美女、灿烂微笑、国际化包装。无奈的是,看似“洗心革面”的变化一经推出还是招来不少质疑,“抄袭说”不胫而走。
借鉴他台,无可厚非,抄袭之说窃以为不必深究,况且央视此栏目改版后的诸多亮点也不能一概否定,至少美女主播的出现对男性观众来说还是颇为振奋的。让笔者疑虑的是:有央视主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谈该版事宜后,遭到上峰处罚。此后,央视相关人员对于改版一律三缄其口、讳莫如深,这惹得外界往深出猜想——央视的骨子里依旧流着“清高”的血液。
有人说央视此举太好理解,不过是一种宣传手段罢了,保持神秘感吸引关注力。再往好听了说,那是想要给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一个惊喜。只是口口声声打着“亲民”旗号,却又坚持不透露、不表态、不评价的做法,多少透着央视一贯的“一切我说了算”的霸气。
回想央视此次改版,可谓来得悄无声息,效果多半也只能算是惊喜不足,诧异有余。习惯了“逆来顺受”的中国观众没能在改版前获得谏言的机会,改版后给些回馈意见理应是情理之中,央视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着实让人有些忿忿。
近些年来,央视几十年固定不变的僵化模式屡遭质疑,频频爆出的各个“门”事件也让公众抓了不少“小辫子”,屏蔽“超女”、打压地方电视台之类的伎俩更是凸显其小家子气。央视新闻频道一句“求真的力量”说得铿锵有力,如此标榜的“真”字,包含不应仅仅是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还应有一个媒体对待受众的真诚态度和率真的风格(而非矫揉造作)。
作为“国家电视台”,保持一点“官腔官调”尚可以理解,更何况,那些清规戒律、不能触碰的红线警戒也的确束缚着央视改版的脚步。改版固然不能由着普通百姓的性子来,但公开听取、征集民意却不可或缺,改版又不是偷鸡摸狗的事,何必做得遮遮掩掩呢?
习惯了“俯视观众”的央视要改版了,这原本是件值得期待的好事,但“亲民”的口号喊得山响却不见“亲民”行动,这不免有将公众当“阿斗”之嫌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