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强:中国的水仙是舶来品吗?
中国的水仙是舶来品吗?
文/赵自强
素有“凌波仙子”之称的水仙花,以它高雅的神韵,玉质的冰机,婷秀的美姿,脱俗的芳香,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喜爱。而它更可贵的是,在大地未绿之时,先开了花,给人间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和绿色的生命。
自古至今,人们无不钟爱水仙。而历史上以宋代最盛,有众多文人以咏水仙之美为荣。如黄庭坚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之佳句;杨万里有“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河仙人谪此中”之赞辞;朱熹有“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之美誉;刘邦直有“得水能仙与天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之妙诗。
水仙和石蒜是同科植物,其鳞茎象蒜头、鸡卵,翠叶如柳似蒜。故古人称其“雅蒜”、“石蒜”和“天葱”等名。其品性较稳定,变异较小,开花不结籽,靠鳞茎繁殖后代。在我国只有两个品种。单瓣的称“金盏银台”,其姿俊俏,其香浓郁;重瓣的称“玉玲珑”,其香淡雅,风韵颇优。
这种清秀、美丽、可爱的水仙,原产何地呢?古人据《南阳诗注》所载:“水仙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据此记载,人们认为水仙原产于武当山。但也有人据今天福建、浙江、江苏出水仙的事实,认为水仙原产我国东南沿海。而吴应详、陈心启在《我国水仙的来源》中则认为:“我国水仙原产意大利,是1200年前的唐朝从拂林国输入的舶来品”。他们的理由有三:一,我国唐以前的古籍,《诗经》、《尔雅》、《神农本草经》、《南方草木状》等,均无水仙之记载;二,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捺袄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段成式的记载,无疑是指水仙。而“拂林国”,据说即古罗马,也就是今天意大利的古名。其国曾五次遣使来唐,输入不少方物,水仙可能即其一。三,作者于二三月,水仙开花时,曾到武当山考察,未见其花。
然而,我国水仙花,究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呢?还是唐朝从意大利输入的呢?笔者近读《山海经》发现,《中山经》中有两段关于水仙的记载。古人云:“鼓登山,有草焉,名曰‘荧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又云:“兔状山,其草多鸡壳,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之利于人”。
我们将《山海经》记载的“荧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和《酉阳杂俎》记载的:“捺袄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相比,两书记载如出一辙。由此可见,4000年前《山海经》记载的“荧草”,即世界上最早的水仙花。
那么,我国水仙花原产何地呢?据考,我国水仙可能是由石蒜栽培驯化而来;换言之,石蒜很可能就是野水仙,或水仙的祖先。野水仙在我国淮河以南肥沃潮湿的山间谷地都有生长。学名“石蒜”,五六月开花,据《植物学》和《中医大辞典》记载:“水仙属石蒜科植物”,尽管人类对石蒜进行了数千年的驯化栽培,使其开花早,鳞茎大;但其形状、习性、内含物质、药用性能等均与其祖先相同。如都喜水和沃土,鳞茎多壳,象鸡卵。尤其内含物质和药性,都具有石蒜碱、都甘、寒、有毒,能抑制肿瘤和治疗癌症等等。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