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处处有亲人》:毛泽东时代的祖国大家庭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作为新创剧种,吉剧曾经有不少剧目获国家各种文化大奖。然而,如果把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当做评价艺术成就的标准;那么,吉剧中影响最大的绝对是一个叫做《处处有亲人》的剧目。一个只有十几分钟的表演唱(吉剧中叫“坐唱”),在七十年代风行大江南北。这个小节目,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一天完成唱词,一夜完成作曲,半日完成排练。

《处处有亲人》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小节目,能够迅速传遍全国,感动愉悦了全国人民,全在于它内容的真实、平凡、亲切、感人。以至于成为吉剧艺术,吉林艺术,军内艺术作品中的经典。2008年伊始,吉林省吉剧团又以它为主打节目,进行了一轮国内巡回演出。

《处处有亲人》创作于1972年,由吉林著名艺术家那柄晨作曲。节目内容是:四川的赵大娘,接到参军三年的儿子赵志国的信。信中让母亲给寄一些家乡的菜籽,战士们要自己种菜。乡亲们知道后,全生产队社员动手,拣选最好的菜籽,并托付赵大娘亲自到部队送去。赵大娘满怀即将见到儿子的喜悦,完成乡亲们嘱托的幸福,经过一路轻松愉快的旅程,来的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不见儿子的影子,赵大娘茫然失措。路过的工人师傅“大老郭”亲切询问,得知大娘忘记了带着儿子那标注地址的“信皮儿”。只记得儿子的部队驻地是“浩特”,番号是1199。老郭当即把大娘热情地接到自己的家里,全家人里外忙活。老郭的妻子给大娘烧炕,做“好吃的”,女儿小红唱歌跳舞让大娘开心,老郭还找来四川籍老乡陪大娘“唠嗑”解闷。

三天里,老郭联系了内蒙古境内的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二连浩特,都没有1199部队和赵大娘的儿子,大娘再也“坐不住”了。眼见大娘着急,本不想麻烦部队的老郭,也只好找到了军分区。“首长”即刻派“李参谋”用车来接赵大娘,可小红母女说什么也不让大娘走。无奈的李参谋只好说:“我跟你儿子差不多,找志国的事包在我身上,大娘放心等待就是”。“一夜没合眼”的李参谋,早上看地图发现了属于东北(当时)的乌兰浩特,即时联系。原来,首长已经联系过了,赵志国就在那里。

和郭师傅一家及李参谋依依惜别,赵大娘又登上千里之行的火车。融入了一个同样温暖,却更大的大家庭。列车员问寒问暖,倒水找座;旅客们送水果,讲述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想到旧社会的穷人,“死在街头无人问”,大娘流出了对于今天的幸福眼泪,一句经典的唱词,一句平常的话语脱口而出----“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处处有亲人,事事暖心窝”。这一句,正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我是确知这种事,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普通平常的。因为那时我六十岁(当时)的奶奶,就是这样从吉林到湖北往返亲身经历过,并一再讲给我们听的。那时的人们,是那样的轻蔑权、钱、势,最看重的就是阶级感情。毛泽东时代,那是一个独步人类历史的伟大时代!

标签:大娘   儿子   亲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