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一毛钱处方?讽刺了谁?
大陆医改,能否守住公众底线而非在利益博弈中倒下
江苏常州一市民近日在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时仅花了一毛钱,孩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个被网民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引起了大陆媒体的高度关注。
虽然那位医生的处方有着偶然性,比如患儿在其他医院已经做过化验,医生开的三种药,有两种患儿家里已有等等,但是这位没有盯着患者钱包开药医生,还是引起了公众的热捧。只因她以行动证明——并非只有高价格的药才能见效。
所谓“一毛钱处方”,此前已有先例。早在 2006年就有媒体报道,武警陕西总队医院用“一毛钱处方”治好肠痉挛,当时引来公众的惊奇和赞叹。但是4年过去,讨论依旧。可见,“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应该说,处方之根本在于治病救人,从这个意义看,能治好病的药均为良药,并无所谓贵贱之分,用多少钱的药本不应在公众关注之列。但如今这个“一毛钱处方”却令民众感慨万千,追根究底乃是因为大陆百姓太怕进医院、看医生。
就在前两周,湖南还曝出“暴利药”事件,芦笋片出厂价不过15.5元人民币,但医院零售价却为每盒213.00元,利润高达1300%,却通过了卫生当局的采购监管。对如此黑幕,公众对高药价的担忧已从经济学的角度演变为对官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也需关注——笔者曾在北京看病,花 7元挂了专家号,可出门时停车费刚好也收了7元,想想培养一名医生的高额成本和划地收费的停车管理,真是极大讽刺。卫生部门同样身处这种“倒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同样不易。
或者,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与“一毛钱处方”形成鲜明对照的暴利药品和离谱的大处方,而是市场经济对卫生部门的挑战、社会公众对医疗行业失去的信任感——摧毁信任很容易,重建公众信心难。公众一再失去安全感,哪里会有社会之稳定?
理性而言,患者的要求应很简单,似乎也不会期望每次医生都能开出“一毛钱处方”,他们只希望医院和医生坚守职业道德,不要给患者开天价处方。
大陆正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医疗卫生改革,政府能否守住公众底线而非在利益博弈中倒下,当是根本所在——这正是“一毛钱处方”的警告。
发改委不应止于“辟谣”
来源:侨报网 作者: 孜昕
就在媒体和发改委的过招中,公众对物价的态度得以呈现,民意的方向、强度得以反馈,这对发改委下一步管理通胀的工作有利。
【侨报网评论员 孜昕 6月9日】从4日到7日,大陆负责物价监管的机构发改委在其官网上连发三个“辟谣令” ,指斥有关媒体关于“经济滞胀说”、武汉奶粉价格全线上涨以及水价成本公开遇阻的报道为“不实报道”,引发民众情绪的反弹。
当前大陆物价通胀预期较强,媒体很关注关乎民生的物价走势,而民众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水价电价、菜价肉价则有着最为“亲密”的感知。然而,如此真实的触感却被权力机构自上而下的通告强势“否定” 了,民众自然不信任。
翻一翻“陈年旧账”,就不难理解民间话语何以对权力话语如此不信任。
曾有细心的网民做了一个新闻的截图比较:自大陆采用新的油价调价机制后,每当到了油价上调压力较大的窗口期,舆论普遍预计油价会上调之际,发改委便急急忙忙发出一纸声明,表示“油价近期不会上调”,结果媒体刚报道完毕,时间窗口一到油价立刻上调,媒体又不得不慌忙“校正”,也令此前相信了官方申明的民众猝不及防。周而复始的“游戏”,消磨了民众的基本信任感,并养成了反向解读权力机构通告的习惯。
在这次通胀预期的相关报道中,习惯了“通告新闻”( Arranged News)的部分大陆媒体转向“挖掘新闻”(Dug News),媒体的“不温顺”虽然令权力机构“不高兴”,但就作用而言是“善莫大焉”。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收集自市井、坊间的 Dug News,发改委断不会自觉做一个有“权威数据”支撑、有“相关负责人”做消息源的针对物价的解释。在“不实报道”的显性压力以及管理通胀的真实压力下,发改委到底站出来“发声”了,尽管不是那么情愿、公众事实上也不是很买账。但就在媒体和发改委的过招中,公众对物价的态度得以呈现,民意的方向、强度得以反馈,这对发改委下一步管理通胀的工作有利。
就客观结果而言,媒体和发改委在“无意识” 中“联合”实现了西方政治家以及政府机构惯常使用的“放气球”的作用。如果大陆的政府部门能利用好这种“巧合”,而非一味地给“忤逆”的舆论扣帽子,一味地否认即将发生的事实,并能够重视、利用好来自基层的声音,诸多公共决策的出炉就不会总让公众出乎意料,公众也不会因真实状况的被漠视而怨声载道,而且,权力机构的形象也将获得重塑的机会。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