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正快速蚕食我们的农田
钢筋混凝土正快速蚕食我们的农田
----清明见闻后的感受(我们后代还有产生大米的土地吗?)
文/汪华斌
清明上坟,从城市到农村;到处跑了不少地方。感受最深的,竟然是在高速公路上的景象;从武汉市到黄石的高速公路上,基本看不到真正的农田了;到处是基本建设,城市的外扩已使鄂州、黄石成为武汉市的郊区城市。这些以前的无人农田区,现在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开发区。而在那稀稀的农田里,竟然到处都有用水泥修建的坟墓;在那少有的山上,几乎全部是坟墓在覆盖。如此一来,使我胆战心惊;我们中国人喜欢吃饭,没有了土地;我们用什么产生大米,总不能用工业合成大米吧。如此一来,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五十年,我们还有可种水稻的农田吗;没有了能种水稻的农田,我们后代吃的大米从哪里来。难道我们这一代的农业大国,到了后代会变成工业大国;而我们中国人坐等外国人供应我们的大米吗。
我们现在房价只升不降,于是扩大土地供应多建住房;想到总归有利于平抑房价吧。我们的农业产出率太低,于是用农田开发成工业;总比农业产出率高吧。无限制的增加土地的住房和经济开发,结果我们种水稻的农田没有了;势必又会对我们吃饭产生威胁。然而在大部分老百姓和政府官员的心中,赚钱是硬道理;有了钱,我们还能没有饭吃。种田与经济的问题孰轻孰重,大家一目了然了;尤其是住房并不是再生经济,它直接危害依靠土地生存的人。但是,经济学不这样看问题;经济学在判断土地是该用来种粮还是用来盖房时,是看社会更需要哪一样。目前,在中国是更需要粮食还是更需要房子和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容易得出结论,那就是更需要房子和经济;而不是粮食。因为近几年来,我们的粮食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也就是说粮食这几年来供应充足,而房价却是连续几年不断攀升;对生存经济的无能为力使我们优先考虑经济,这说明中国的房子和经济依然是头等大事。也就是说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拿出土地用以盖房或发展经济;而不是保护起来用作种水稻。
当然我们的政府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虽然说要严格保护土地;但是每年还是要放一些土地出来搞住房或者工业建设,甚至中央领导也提出要增加土地供应。问题是,每年应该放多少出来才合适;依照政府的计划,明摆着年年不够用;依照市场需求,有人又担心今后还要不要吃饭。
然而我们从农业大国的角度看,我们总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它只会越用越少而没有可比性,因而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放开土地的供应。于是有人想出了,任其自由涨价以抑制需求。涨价的目的实际上是减少人们的用量,当房价不断上涨时,人们便会意识节约使用住房。当粮食大幅度涨价后,人们会想办法去搞土地而种粮食。现在关键是我们恰恰缺少一个完善的土地市场。虽然我们高呼着市场经济的口号,但在土地管理方面却正在踏踏实实地走着计划经济的老路。现在你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看到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地段摆着空空荡荡的院子;在这些单位并没有花费多少代价的前提下,要他们节约用地高效用地;岂非痴人说梦。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公务员热并不是工资收入;而是所有的权力与待遇。
同样我们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见到以单位命名的小区,可我们却一个单位就有一个小区;如税务局大院,财政局小区等;到处是单位的开发,结果我们的房地产达到13亿套;我们中国人还是缺住房。我们现在就看到,城市和农村同样存在的一家几套住房的问题;如农村新房盖起来了,但老房子还要留着。城里也是如此,一家多套住房的人比比皆是;我们的住房能够满足需要吗,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
是啊!目前中国耕地只有十八点二七亿亩,人均仅有一点三九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中国人多地少与土地粗放利用并存,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用地结构也不够合理,土地的粗放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人与地的矛盾。中国政府为此画了一条‘红线’,即全国耕地不少于十八亿亩。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问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土地‘红线’如何画,这应该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没有田种的比例正以几何形式在扩大,五十年后我们还会有可种的田吗?
是啊!我们吃的产出地正被钢筋混凝土覆盖,它不是被活人住的房子占有;就是被死人谁的坟墓占有,反正是钢筋混凝土在快速蚕食农田。由于这是不可逆的蚕食,我们能不引起高度注意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