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无良无知经济学家张五常
昨日资本主义无良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新浪博客中发表了通胀何害?一文。当然,我知道单凭标题这四个不知廉耻的大字就足以激怒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具体的我不想冗言。我给张大经济学家的唯一定位是无知,无知者无畏,继而也就无耻了。
“用一篮子物品的可以在市场成交的物价指数为货币之锚”,这就是张大经济学家的惊天之论。张先生的意思是,这样就可以避免通胀和通缩了。通胀、通缩的原因在于发纸币的数量控制不好,度把握不注,因而让货币总量不变,使单位货币价值浮动,这个浮动要与物价指数自动挂钩,自发调节。
物价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固定价值货币数量的多少。不通胀,不通缩就是说用相同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可以买到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就是为了保证同样数量货币能在不同时期绝对地等价于一定的使用价值,享受到同样的事物用途。但市场是变化的,物资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会随时间变化,市场不是理想化的,具有物价波动中的盲目性。在这样的市场中纸币是唯一不变的东西了,其他东西的质和量都在围绕这它跳跃。
一定数量的纸币具有了绝对的超越时间的购买力。单位纸币价值变化成了市场的风向标。单位纸币价值升高说明市场产出在增大,而且事实上它也只能不断增大,因为劳动创造价值,人们在不断劳动。但这个数值只能说明社会生产总量的变化,而对单一行业毫无参考价值,最后市场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拿着绝对的价值却买不到要买的东西。
我们发现原本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成了唯一的最一般的商品。而所有商品成了浮动的货币,市场的平衡就赖各种商品发行数量的多少,要不然大家都得饿肚子了。但是吃的想要的时候一时来不了,不想要的时候不能长期储存烂掉了,为了然货币保持绝对价值我们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还受害不小,一不小心就饿肚子。
我们发现这个不经过大脑的办法愚蠢咋哪里了吗?就是,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不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马克思教给我们的常识。这个首席华人经济学家却连这个都不知道。
纸币当然要锚定实物了,我们人类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不知道我们的张大经济学家为什么不知道,这个只有问上帝了,我确定连他自己都不会知道的。我们都知道纸币锚定的是黄金,但黄金的价格也是变化的,这是指市场中交易的黄金,不是国家储备黄金。美钞曾今和黄金挂钩,后来为什么扯断了呢?就是因为黄金虽然特殊,也有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连这样稀缺的矿物都会发生变故,就更别说张先生实际作为货币使用的市场上的一篮物品(比如说蔬菜水果)了,我想三岁小孩都知道用黄金作价值标尺,而不是蔬菜水果。
退一万步步说,假若张大经济学家是对的。那么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了好听,我们知道它实际上成了价格,因为货币成了普通物品)就得不断浮动。而以张大人的说法外国佬的做法是不宜变动,他们也不愿变动的,那么他们的货币价值就相对稳定。如果外国佬也接受我们货币价值不断浮动的话,那么就是我们RMB对美元的汇率玩心跳了,人民、国家、市场受得了吗?如果外国佬不接受不承认我们货币的价值浮动,那就只能以一个时间的RMB价值量来衡量所有时期人民币的价值了,而我说单位RMB的价值只会加(当然我是说市场还健康,人还没被饿死的情况下),那我们和外国佬做买卖就只赔不赚了。难道这样内外交困的状况就是张大经济学家想要看到的?
当然此人把烂菜叶子当货币的行为是为我们聪敏的中国人所不齿的,这样做只不过是尊重他首席华人经济学家的名号,并以子之矛攻子之破盾,其实本来它就是不攻自破的,我只不过看有恩迷信姓张的,想进行一下幼稚园启蒙教育,一面他们的思想误入歧途。
其实张五常混淆(甚至颠倒)价格与价值概念,不区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由来已久,具体可参见新浪博客挖坟级garbage文章《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1979.10)。
希望大家踊跃向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张五常抛砖,谢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