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仁者方能无敌,厚黑不成大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终汉王刘邦逼得楚霸王项羽自杀,得到了天下。刘邦马上召集群臣总结经验,即汉胜楚败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老二虽然读书少,其实却是个爱学习的主儿。
群臣自然马屁乱拍,最后刘邦烦了,说你们都没拍到点子上。他自己总结说:“运筹帷幄这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应军粮,吾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也,吾有用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此吾所以能得天下者也!”
果然是领导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刘邦的人才论,比群臣之言强多了。然而,深入一层追问,为什么项羽不能用人?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许许多多人杰的追随呢?
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项羽是大贵族出身,刘邦是什么出身?一个小流氓而已。说到才能,十个刘邦都不是西楚霸王的对手。至于品德,项羽为人恭敬有礼,颇能刻意表现其仁爱,而且言语及态度也颇和气。每当部属有疾病时,他常涕泣而特别赐以食物。反观刘邦,被项羽追击时,为逃命竟然把老婆孩子推下车,还不止推下去一回。项羽曾威胁要烹了刘邦父亲,刘邦居然厚道脸皮说:我们曾经结义,我父就是你父,你要烹自己父亲,最好分我一份!项羽没法子,只好把刘父放了。
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流氓,为什么群雄就是哭着喊着要追随他而不是项羽呢?项羽为人仁爱,然而,曾担任项羽军事参谋的韩信一言以道之:他不过是妇人之仁而已!为什么呢?韩信说项羽从来不肯赐官爵与部属。这一观点,其实也暴露出韩信是个有奶就是娘的主。后来天下已定,无爵可封,他的反叛也是顺理成章了。先说回项羽,韩信说他吝于官爵其实不全对,因为项羽对自己的家族是很宠信,很大方的。他完全是信不过外人,即使是尊如亚父的范增。反观刘邦,仅仅因为萧何的片言,就拜韩信为大将。
所以,刘邦能信人,是他能用人的基础。现在流行厚黑学,有人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厚黑”,并举楚汉相争中刘邦战争项羽为例。事实刚好相反,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施仁政而得人心。
为什么项羽只相信亲族,不用外人?就是因为他路走得不对,旗打得不正。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可谓残暴。杀害统帅宋义和义帝楚怀王,可谓不义。部属韩生提出建议:“关中地势险要,有高山大河作为阻碍,可说是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是建立大本营最好的地方。尤其这里土地肥沃、生产力丰富,可以让我们拥有争霸天下的足够资源。”他的回答是:“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于是一把火烧了秦都咸阳,可谓目光短浅。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怎么会有正确的人才路线呢?(火烧咸阳最糟糕的影响,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破坏。秦始皇焚书只将民间的文物毁于一炬,除了少数隐藏起来的以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保存在咸阳城的府库中。如今这些典籍又被项羽粗野的一把火给烧光,于是秦以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全完了)
刘邦虽是流氓出身,但“盗亦有道”,从不曾做杀降卒、毁名城的事。怀王之所以安排刘邦先入关,也是因为刘邦素有“忠厚长者”之称。刘邦入关后果然财物所取、妇女无所幸,日后刘邦再出关中,秦民不但迅速反过来支援刘邦,并且在楚汉相争期间义无反顾地支持汉军。
可见仁者方能无敌,厚黑不成大事。为什么?因为厚黑学只能影响少数人和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人,或者说人民,虽然读的书少,但对于自身利益是认识得很清楚的。人民不是那么容易受鼓惑的,不信你试试。
推而论之,能够成大事的,必然也是施仁政而得民心的。近年来,精英们不断在历史问题上作文章,说刘文彩的水牢是假的,他其实是大善人;刘胡兰其实是被乡亲杀的;黄继光堵枪眼也是假的。好吧,就算这些全是假的,但是,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这个最终结果能够否定掉吗?这不是一场阴谋,不是政变,如果共产党当时不为劳苦人民的利益奋斗,就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打倒蒋介石。这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但是转变为执政集团后,地位变了,不少人开始抛弃人民了。这当然也是事实。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历史。
精英们为什么会搞出这么一套历史观?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人民,看看袁腾飞口中,人民二字被糟蹋成什么样子!在他们看来,不是人民创造历史,而是精英创造历史;所以他们才那么信奉厚黑学,以为几个人搞搞小动作就决定了国之兴衰——历史上哪有这样容易的事!
2010-6-14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