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解读高尚全“断章取义”的恶劣手法

2025-02-23 学习 评论 阅读
解读高尚全“断章取义”的恶劣手法

金台平 



中国历史上不乏“断章取义”以诬蔑攻击别人的“文痞”,想不到今天,高尚全也变成这样一个人。
近读《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上所载的高尚全文章《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一文,用造谣和“断句取义”的手法攻击别人,吹捧自己。
高尚全在这篇文章中说:“然而在1990年,计划经济又回潮了,有人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好多文章,严历批评市场化改革,认为改革是执行了资本主义路线。那时,有人又把计划与市场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高到两条道路的斗争上来。还有一些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有人写文章批判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分析这一段话,就可以看出高尚全的品德与学识。
高尚全的第一句话——“然而在1990年,计划经济又回潮了”,是攻击小平同志的。因为邓小平在1989年6月9日《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紧接着,邓小平又说:“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为什么邓小平要如此坚决地说这些话?因为在1988年,赵紫阳听信高尚全(时为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和“吴市场”等人的主意,搞“市场化改革”,没有作好准备就宣布“放开物价”,“价格闯关”。顿时,全国各城镇出现抢购风,引起物价飞涨。赵紫阳慌了手脚,来个“急刹车”。这一放一收,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受到很大损失,甚至破产。那一年,全国的零售物价上涨18.5%,职工生活费用价格上涨20.7%,创造了1951年以来的最高记录(见《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卷),群众的意见很大。
“八九风波”期间,北京等地有许多个体工商户跟着那些搞动乱、暴乱的“精英”们起哄、胡闹,原因之一是他们在1988年那场“市场化改革”中受到了损失。
还应该注意的是,邓小平从来没有主张过“市场化”,更没有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为“市场化改革”。邓小平一贯主张“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邓小平在1989年6月9日的讲话中重申了他的主张,并强调“这个不能改”。高尚全居然攻击邓小平的讲话和宣传邓小平主张的文章是“计划经济回潮”,岂不荒唐!
高尚全的文章说:“还有一些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这是高尚全在光天化日之下编造谎言!谁都知道,苏联解体、红旗落地是在1991年12月。中国会有人在1990年写文章说“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吗?这不是用颠倒时间先后次序的方式来造谣吗?!
高尚全文章中加了引号来引用的那些话,是“断句取义”的典型。其手法之恶劣,应当载入《中国文痞史》。
高尚全攻击的,是199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作者是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
高狄文章的第一节叫“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第二节叫“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宣传、解释了邓小平“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高狄同志说:“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用在最重要、最急需的地方,有它优越性的一面。苏联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就不可能在1939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超过德国,也就不可能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中国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就不可能在建国初期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但是计划经济也有不足的一面。战争时期,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有它的优越性。到了和平发展时期,面对几百万、几千万种商品,面对复杂多变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就不行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进行如此周密完善的计划。这就需要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的弊端,决定了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国家的改革,就是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搞起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怎么能说高狄这些话是“反对改革”的呢?
高狄文章的第三节叫“怎样看待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其中有这样一段——
“西方的援助是有条件的。据路透社透露,西方工业国家制定了向东欧和苏联提供援助的策略和标准是五条,就是坚持法制;尊重人权;坚持自由而公正的选举;引入多党政治;发展面向市场的经济。后两条是主要的。多党政治,就是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稍有一点汉语语法知识的人都明白,“这就是说”以下的话,是高狄时西方国家提供援助的五个条件(特别是后两条)的真实意图的揭露和分析。后来的事实证明,高狄的分析是正确的。1991年,戈尔巴乔夫厚着脸皮去美国、英国请求援助,还去闯“七国首脑会议”。西方国家提出的条件比路透社说的五条更苛刻,西方国家的报纸嘲笑戈尔巴乔夫“什么都答应了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得到一本发展市场经济的教科书”。(有的报纸说他“只得到一本私有化的教科书”)
高尚全的文章攻击高狄和《人民日报》,却不引用高狄文章中的这一段完整的话,甚至不把这一段的最后那句话引全。高尚全只引那句话的一半,于是就成了:高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高尚全用“断句取义”法攻击别人,如果哪位学者要编写一部《中国当代文痞史》,我建议他把这件事写进去,以警后人。
(环球视野)
标签:计划经济   高尚   改革   文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