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学时代的回归--《蜗居》走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2025-02-23 学习 评论 阅读

吴铭:文学时代的回归

2009年12月03日 世纪经济报道


文学重新成为中国经济政治讨论的中心话题,《蜗居》走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这是新的时代将要来临的信号。对于流行经济法律领域二十余年的“程序正义”而言,文学浪潮复兴意味着以社会争论为基础的价值伦理判断的强势回归。在滔滔民意推拥之下呈现的价值伦理诉求,蕴藏了重塑中国市场法治道路的强大动能。

《蜗居》在艺术上并不见得有多成功,它也并没有太明确地宣扬某一种价值追求,而是着重于“实录”今天发生的事情。用以前的词语,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或者批判现实主义的电视剧。它点到了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痒处与痛处(房奴、二奶、贪腐等现象),从围绕现实的困惑中刺激出有关价值和伦理的争论。这些争论比这部电视剧更有意思。

这些争论的要点不在于如何确认现实(部分现实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而在于如何判断和评价这样的现实。而这种争论的涌现,则使得价值伦理问题从现实中从突围,成为中心问题,并且反过来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对现实提问。把事实留给自己,把判断留给观众(其实也是挑战观众),这是导演和编剧聪明的地方。不引来争议,哪来收视率和市场影响力。《蜗居》被热捧以及这类电视剧存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将吸引中国的电视剧投资和创作者纷纷跟进,拿出更多的作品。而这一浪潮的客观效应,则将推动价值伦理问题浮出水面。

这类电视剧的出现需要时机,那就是,社会结构在经历剧烈变动之后开始有凝固和定型的态势。在社会处于不断的急剧变动的时候,社会大众急于了解变动的方向,电视剧(它们必须为普通家庭和民众服务,不像电影那样热衷于国际认可)只需顺应潮流叙述现实动态。而在现实社会逐渐趋向板结的时候,也就是社会大众越来越感到无可奈何、争论也越来越多的时候,原来的路子就难吸引观众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在那些已经引起关注和争论的点上做文章,把这些热点的状况亮出来,吸引观众进一步关注和争论。“房奴”问题就是这样的点。

事实上,近年来在小说和电视剧创作领域,自觉的介入已经有不少。一类是被称为“新反思文学”的一批现实主义小说,如曹征路的《那儿》、《问苍茫》,以及王跃文的《苍黄》,等等。它们没有像《蜗居》这样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但呈露出文学介入现实的时代重新到来的动向。另一类是一大批对信仰等问题有自觉关切的电视剧(特别是历史剧)引起社会关注,它们与社会的互动能力已经大大超过目前的电影创作,如《士兵突击》、《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等。

如果了解“文化”在“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的重要地位,就能了解目前的文学介入现实的潮流兴起所意味的重大社会变迁。文学和哲学的边缘化是1990年代的事情,随之而起的是市场法治话语的霸权时期。现在,被放逐的伦理问题、社会矛盾等等问题重新回到社会舆论的中心,重新与公众的伦理价值意识和同情心展开密切互动,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确结束了。

标签:社会   现实   电视剧   伦理   价值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