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中国发展本不必跨越的坎
富士康——中国发展本不必跨越的坎
上世纪,当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工业化进程加速,面对着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曾自豪的说,有西方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跨越经济危机、环境污染、分配不公这道坎。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跨过这道坎,甚至更疯狂。西方也许要一百年才做到的,我们也许十年就做到了。
做为现代管理学的鼻祖,泰勒建立起以行为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学,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动作,以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去我们定义为对工人的剥削,今天的定义是科学管理。
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泰勒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人不是机器,长时间、单调的行为,必然导致精神方面的问题,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最直接的方式是工人对生产线的破坏。
以后的管理学,事实上在逐步调整人与机器的关系。今天,也许我们能在生产线上听到音乐,这都是妥协的结果。
“富士康”做为一家拥有80万员工的超大型企业,而仅在深圳的基地便有40万人,恐怕很少有人感受这样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如果是国有企业,大约就是一个城市,象大庆、鞍山。
如果是西方企业,必然会依托一个城镇,下班后,所有的人会回到家,回到社会。
而“富士康”在仅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圈住了40万人,有生产车间,有食堂、有宿舍,也许还有些小商店。从报名就业的情况看,大多数员工没有成家,家庭也不在当地。
让我拿什么来比呢,最像的应该是监狱。
“富士康”说我们有规范的管理,我相信,否则40万人还不乱套。
“富士康”说我们不是血汗工厂,我也相信,这么大的规模,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可能如黑砖窑那般。
可在“富士康”不仅要忍受严格的“科学管理”,挣钱,也只能挣血汗钱。
富士康目前按照中国法律对最低薪酬的要求支付工资(950元),但是大部分员工通过长时间加班,可以挣到这个薪酬的起码两倍(2000元)。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员工放弃了休息的权利,通过签订加班合同的方式,避开了《劳动法》,只为了挣钱。而无处不在的扣薪的警告、处分,甚至是开除,让员工绷紧神经生活,崩溃或是麻木,别无可能。
“富士康”的不停跳,是一种抗争,也许是最不足取的一种抗争。是工人在失去组织,没有宪法保障下的无奈选择。
面对“富士康”的不停跳,总工会说要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
是打算让员工接受现实?
服务于企业的意识真好。
面对“富士康”的不停跳,北京公选局级干部面试题:“富士康事件”, 如果对此展开科研项目,由你负责,重点抓哪些工作?
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
真的不能说我们的领导不谋事,不做事,但历史已给了我们一面镜子,西方在前面 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你说怎么做。
也许中国的发展,真的应了那句话“多难兴邦”。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