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给中国经济打入的一针吗啡
国务院4万亿投资计划不是对症下药,不能让中国摆脱经济危机。
中央用拉动内需的方针来应对经济危机威胁没有错。国务院要求的投资范围,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很多民生领域建设,但由于特别指示出手要快,要立刻见效果,目前已经落实的项目全是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拉动的是投资内需而不是消费内需。实际上,现在需要的恰恰是消费内需而不是投资内需。过去几年里,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5%左右,一直是不低的,而居民的购买力却始终不足。
根据官方的统计,1996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镇职工收入增速,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高达32.4%,而城镇职工收入增长仅为18.8%。其结果是政府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01年的21.1%上升到2006年的24.2%,企业收入从15.1%上升到17.5%,居民收入则由63.8%下降到56.5%。收入决定消费,居民收入比重的大幅下降导致了居民的购买力不振。也就是说,过去几年里新做的蛋糕主要被政府和企业分去了,导致消费内需不足。
此次经济危机和以往历次经济危机本质相同,是生产相对过剩与居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矛盾的激化。因此,越是增加投资,产能越要过剩,矛盾越要严重。现在国务院用巨量投资来刺激经济,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的威胁,而不是缓解这种威胁。也许一段时间后能有好看的经济报表,却深深伤害了经济的实体。这如同给临死的病人注射一针吗啡,让他死前有离奇的快感,却要加速死亡。
前车之鉴本应是后车之师,我们却可能重复美国人刚犯过的错误。本世纪初,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其实是这场经济危机的开始。当时美联储为避免危机蔓延,连续多年降息,果然控制了局势,美国经济又实现多年稳定增长,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却在此间越滚越大,最终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美联储为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了更大的问题;在一个泡沫破裂后,吹起了更大的泡沫。现在中国则是要在美国的消费泡沫破裂后,在国内吹起一个投资泡沫来替代它。
从4万亿投资计划落实情况来看,目前电网投资最多,总额将达1.1万亿元,今后两至三年内将建设规模为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26万公里、变电容量13.5亿千伏安。机场方面,在2010年底前投资4,000亿元,用于建造50个新机场,改良或搬迁90个其他机场。铁路方面,今年将争取超额完成50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2009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这一数字是今年投资规模的两倍……不久以后,我们将看到GDP继续保持高位,但是电网泡沫、机场泡沫、铁路泡沫,等等。
另外,中国这次之所以卷入世界经济危机,也在于加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这个秩序当中,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是世界消费场。中国用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制造出廉价商品卖给美国人,而美国人买东西的钱长期通过借债解决,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也就是说,美国人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是因为长期买中国廉价商品,而他们买东西的钱也是从中国借的。现在,世界消费场出了问题,世界工厂也就撑不下去了。
因此,中国要摆脱危机就必须打破现在中美之间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但是从目前国务院的有关政策当中,我们看到有些政策其实客观上还是在有意维持这种不平等关系。例如,在系列政策中有提高一些外贸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条目,是继续鼓励国内企业向美国出口廉价商品;最近三个月中国还在大量增持美国国债,除了是要继续维持这种不平等经济关系以外,没有别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4万亿投资计划也不能让中国摆脱经济危机。
如何才能让中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威胁?首先,要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从近期来看,不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既然美国国债还在继续贬值,中国应该立刻开始减持美国国债;不能继续维持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为了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忍受短期的阵痛。从长期来看,中国不能继续当世界工厂,要坚持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恢复以内需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其次,既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与居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爆发,那么有效提高居民购买能力是必要条件。如上文所述,居民购买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财富分配不公,政府和企业的收入高速增长挤占了居民的收入增长,或者说是少数人收入的高速增长挤占了多数人的收入增长,那么就必须改变原来的财富分配格局,让大多数老百姓分享社会财富的增长。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富人阶层的税收,都是必要的措施。
过去几十年里住房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等措施,取消了全国居民本来享有的种种福利,使大多数人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为了买房、上学、看病,老百姓不得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国内的消费需求必然被抑制。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让住房、教育、医疗等等重新成为国家提供给居民的基本福利。实践已经证明,这些居民基本福利不能交给市场去解决,即使在推崇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政府也没有推卸这些社会福利基本义务。
此外,为克服生产相对过剩,生产领域也需限制市场化,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条件下,资本的贪婪逐利和企业竞争的无序是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源,市场不可能自行解决。美国最推崇市场化,但通过次贷危机我们看到,此前美国没有任何购买力的失业者都可以贷款买房,说明当时美国房地产业生产相对过剩已非常严重,而市场并没有自动调节。中国要避免重蹈覆辙,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很多生产领域都需更多政府干预。政府计划基本上能杜绝生产相对过剩。
4万亿投资不能说没有效果。从目前来看,确实在短期里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但要避免实体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光有信心是不够的。如果方向不对、措施不力,危机还是避免不了,到时候再重建信心就难了。
(北京猫 QQ:21233695)
条留言